我们知道,武德二年(619年),依附突厥的割据势力刘武周命大将宋金刚率军南下,攻陷李唐的龙兴之地太原,并连克晋州、浍州(今山西翼城),兵锋直指关中。李唐河东(今山西)领土几乎全失,关中震动,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考虑放弃河东、退守关中。
危急关头,李世民主动请缨,于武德二年十一月率军渡黄河,屯兵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与宋金刚对峙。他采取“坚壁挫锐”之策,避免正面交锋,同时派兵截断宋金刚粮道,消耗其士气。
至武德三年(620年)四月,宋金刚因粮草断绝、士气崩溃,被迫撤军北逃。李世民抓住战机,果断率军追击,试图彻底歼灭刘武周集团主力。
寻相是刘武周麾下重要将领,曾参与攻占太原等战役。宋金刚北撤时,寻相率部断后,掩护主力撤退。
李世民追击的目标不仅是宋金刚,也包括其麾下分散的将领(如寻相、尉迟敬德等),旨在通过快速追击彻底瓦解敌军。
作为身经百战的将帅,李世民深知“穷寇必追”的道理。此时若放任宋金刚、寻相北逃至太原或突厥境内,刘武周势力可能有很大机会死灰复燃。唯有趁其溃败之际持续追击,才能彻底铲除河东威胁,收复失地。
寻相选择退逃的吕州大致位于今日山西省霍州市,隋开皇十六年(596 年)置汾州,十八年(598 年)改为吕州,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618 年)复置吕州,贞观十七年(643 年)又废。故治在今山西霍县(今霍州市)。
霍州市为县级市,隶属山西省临汾市管辖,地处山西省中偏南部、临汾市北部,位于临汾、晋中盆地交界处,东倚太岳山,与沁源县、古县毗邻;南扼白壁关,同洪洞县相连;西跨汾河,与汾西县接壤;北接韩信岭,和灵石县交界。
古吕州包含的郡县和地区 根据《旧唐书》记载,隋代霍邑县(即后来的吕州治所)领霍邑、赵城、汾西、灵石四县。唐武德元年改霍山郡为吕州,仍辖赵城。贞观十七年废吕州,以霍邑等三县来属,以灵石属汾州。
这里提到的“霍邑等三县”一般认为包含霍邑、赵城、汾西 。其中,霍邑县是吕州的核心区域,也是当时重要的行政中心;赵城县在隋代属霍山郡,唐初属吕州;汾西县在隋代曾属吕州,后在贞观十七年废吕州时其归属有变化。
今霍州市由临汾市代管。它地处山西省中偏南部、临汾市北部,位于临汾、晋中盆地交界处,东倚太岳山,与沁源县、古县毗邻;南扼白壁关,同洪洞县相连;西跨汾河,与汾西县接壤;北接韩信岭,和灵石县交界。
霍州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霍州署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始建于唐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故宫博物院、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河南内乡县衙构成了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古代官文化系列,被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梁思成先生称为“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其建筑布局规整,功能齐全,体现了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封建官府的威严。
清代建筑朱家大院,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椽檩油漆色彩依旧鲜艳,雕刻工艺精湛,布局错落有致,是霍州市清代古民居的杰出代表,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家族的传承与文化底蕴。
俗称石佛崖的千佛崖,亦名佛峡,位于霍州市辛置镇郭庄村。崖岩造像经唐、宋、元、明历代精雕细刻而成,大小佛像1000余尊,十一面观音是千佛崖摩崖造像的显着特征之一,其崖岩造像被入选山西省十大考古发现。
具有独特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南杜壁大教堂,高耸尖塔、彩色玻璃窗,在与光影交织下的神圣氛围营造,展现着中西文化交融之美。
小西天,原名干佛庵,寺内塑天官仙界,天门题“道入西天”,被称作“小西天”。上院是全寺的精华,正殿大雄宝殿里诸佛端坐,十大弟子、八大金刚、四大天王、十二乐伎、人面飞天、神鸟等各种佛教人物、故事都在殿内,俨然一副仙宫佛国、西天“极乐世界”的景象。
位于霍州市东郊2.5公里处的娲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坐北面南,一进院落。庙内沿中轴线分布有戏台、东西庙门、东西配殿、献厅、娲皇圣母殿及东西侧垛殿等。东配殿和西配殿分别塑有女娲、伏羲等大型情节泥塑,娲皇圣母殿内有满墙清代壁画,以娲皇圣母“开天立极”“万事母仪”为主题,描绘了圣母宴请众多神仙人物的宏大场面,继承了元明两代的绘画风格。
在唐初,古吕州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地理位置来看,吕州位于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之间,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控制着进出太原的重要通道。在军事上,谁掌握了吕州,谁就能够在南北交通线上占据主动,便于军队的调动和物资的运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