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贾东旭像往常一样在机械厂的车间里忙碌着,正琢磨着手里的机械零件呢,突然接到了厂里传达的一个重要消息——国家农业部和工业部联合下达了一个项目,要研发一款玉米脱粒机。这可把贾东旭的干劲一下子给提起来了,他心里清楚,这事儿意义重大,关乎着广大农民兄弟的生产效率呢。
接到任务后,贾东旭没敢耽搁,马上就着手准备起需求调研这第一步。他知道,要想做出一款真正实用的玉米脱粒机,就得先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于是,他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前往农村的路。
贾东旭来到了一个玉米种植大村,一进村,就看到大片大片的玉米地,玉米棒子在阳光下泛着金黄色的光,看着就喜人。他先找到村里的老支书,说明来意。老支书一听,特别高兴,拉着贾东旭就往地里走,一边走一边说:“贾同志啊,你可算来了!咱这玉米脱粒可太费劲了,每年到了收获的时候,全村人都累得够呛。”
到了地里,贾东旭看到农民们正弯着腰,用最传统的手工方式脱粒,一个个累得汗流浃背。还有些人用石碾子,把玉米铺在地上,赶着牲口一圈一圈地碾,可这效率实在是低,而且玉米粒还容易破损。贾东旭心里一阵发酸,他仔细观察着农民们的操作,还跟他们聊了起来,问他们对机械化脱粒有啥期望。农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希望脱粒机一天能处理的玉米多一点,这样能省不少时间;有的说操作得简单点,村里老人小孩都能上手。
贾东旭把这些话都认真地记在本子上,回到村里临时住的地方,就开始琢磨技术指标。他想,这脱净率怎么也得达到95%以上,不然浪费太多粮食可不行;破损率得控制在3%以内,不然农民们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还得能适应不同品种的玉米,毕竟各地种的玉米不一样。另外,日处理量怎么也得有1吨以上,这样才能满足村里的需求。还有动力问题,考虑到很多农村地区没有通电,优先得设计人力或者畜力驱动的,要是公社级使用,再配上柴油机。
有了目标,贾东旭就开始研究脱粒的原理和方案。他知道,脱粒方式有好几种,打击式,就是用滚筒钉齿,这种效率高,但是转速得控制好,不然玉米粒容易被打坏;揉搓式,用橡胶辊和凹板,破损率低,不过适合小规模的。贾东旭思来想去,综合成本和效果,决定还是以打击式为主,再配上筛网,把杂质分离出去。
确定了脱粒方式,接下来就是核心结构设计了。动力输入这块,贾东旭打算用皮带轮传动,这样能适配多种动力源,不管是柴油机、人力还是畜力都能用。为了安全,还得加装离合装置,要是机器出点啥问题,能及时断开动力。脱粒滚筒用铸铁制造,表面焊接交错排列的L型钉齿,而且钉齿角度得设计成可调的,这样就能适应不同品种的玉米了。分离系统就用振动筛和风扇,振动筛的孔径分级,把玉米粒、玉米芯和碎屑分开,风扇再把轻的杂质吹走。防护结构也不能马虎,做一个全封闭的铸铁外壳,就留进料口和出料口,防止玉米粒飞溅伤人。
结构设计好了,就得考虑材料和工艺。主体框架用角钢焊接,这材料容易加工,成本也低。核心部件,滚筒用灰铸铁HT200,耐磨;钉齿用65Mn钢,淬火处理后硬度更强。筛网就用低碳钢冲孔板,孔径8 - 12mm,还得设计成可更换的,因为不同地区的玉米颗粒大小可能不一样。生产工艺也得考虑到公社级工厂的实际情况,滚筒用铸造,外壳用钣金,框架就手工焊接。标准化零件方面,轴承选用国产代号“306”的深沟球轴承,这轴承普及率高,以后要是坏了,农民们在附近就能买到更换。
准备得差不多了,就开始试制样机。贾东旭先做了个1:1的木质模型,把各个部件的结构都摆出来,看看合不合理。然后,他回到红星机械厂的车间,开始组装第一台样机。在组装过程中,他特别注意轴承散热和振动控制,这两个问题要是解决不好,机器根本没法正常工作。
样机做好了,就得去田间试验。贾东旭选了华北和东北两个地方,华北种的大多是硬粒玉米,东北主要是马齿玉米,这样能测试脱粒机对不同品种玉米的适应性。在试验过程中,贾东旭和助手们认真记录数据,脱粒效率多少千克每小时,故障率怎么样,操作的时候劳力强度大不大。
这一试,还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说,湿玉米容易堵塞,贾东旭就想办法增加滚筒的倾角,还加装了退料杆,这样就能把堵住的玉米推出去。还有,钉齿的排布密度不够,脱净率不高,他就把钉齿从5排增加到7排,效果一下子就好了很多。
经过多次迭代改进,脱粒机越来越完善。接下来就是量产准备了。贾东旭把图纸进行简化,把那些非必要的公差标注都去掉,这样公社工厂加工起来更容易。还编写了一本《装配手册》,配上手绘的爆炸图,把关键螺栓的扭矩都标清楚,比如说滚筒固定螺栓需要30N·m的扭矩,这样工人在装配的时候就能做到心里有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四合院:贾东旭的逆袭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四合院:贾东旭的逆袭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