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调取…筛选完成。共有十七种候选基因模板,其中‘深蓝螺旋藻(奕星变种)’、‘荧光硅藻集群’、‘巨型海藻林(原型)’综合评价最高。”
全息影像上展现出这三种生物的模拟形态。深蓝螺旋藻能形成大片蓝绿色藻华,光合作用效率极高;荧光硅藻集群在特定光线下会发出微光,能适应不同水深的光照条件;巨型的海藻林则能形成庞大的水下森林,不仅固碳,还能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
“光有模板还不够,我们需要加速它们的繁衍和扩散,并确保它们能有效‘锁定’碳元素。”林天沉吟道,“我记得…之前在解析那些外星科技碎片时,有一个关于‘环境催化纳米蜂群’的模糊概念?”
“是的,林总。该技术理论上可以设计一种微型的、可自我复制的纳米单位,播撒到环境中,它们能吸收特定物质(如二氧化碳),利用环境能量(如光能),促进目标生物(如藻类)的生长和代谢,并将碳元素以更稳定的形式(如碳酸钙微晶)固定下来。但该技术完整度仅为32%,存在潜在风险:纳米蜂群若失控,可能过度消耗大气成分,或对非目标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改变。”
“风险与机遇并存。”林天目光坚定,“启动‘深蓝摇篮’计划。第一阶段:集中运算资源,补全‘环境催化纳米蜂群’技术,设定绝对指令优先级,确保其行为完全受控,且目标锁定为促进所选三种海洋固碳生物生长与碳固定。第二阶段:在选定海域进行封闭测试。第三阶段:全球海洋播撒。”
“指令已记录。预计补全技术需要72标准时。警告:此计划将消耗大量能源及基础材料。”A7提示。
“权限开放,优先执行。”林天毫不犹豫。相比于奕星长远的发展,这些消耗是必要的。
“A7,‘深蓝摇篮’计划,最高优先级启动。”
“指令确认。技术补全进程加速。预计60标准时后完成。海洋基因培育舱已开始制备首批‘深蓝螺旋藻’与‘荧光硅藻集群’孢子。”
监测站内,无形的能量在汇聚,庞大的数据流奔腾不息。
林天走到观测窗前,望向奕星那片因为高浓度气体而显得有些朦胧的海洋。
他知道,不久之后,这片沉寂的蓝色世界,将迎来一场由他主导的、生机勃勃的“绿色”注入。
这不仅仅是为了消除一个环境危机,更是为了塑造一个星球的呼吸,为了回应另一个星球传来的警示与期盼。
他将亲手播下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异星的深蓝之中,看着它们发芽,成长,最终编织成守护两个世界的摇篮。
六十个小时在紧张的准备中飞快流逝。
当“环境催化纳米蜂群”技术补全度达到100%的那一刻,整个监测主控室内光华流转,复杂的三维结构图和能量流示意图在空气中交织,呈现出一幅精妙绝伦的微观世界蓝图。
“林总,纳米蜂群设计完成。核心指令已固化:一、能量来源限定为光能及目标生物代谢副产品;二、行动目标限定为促进指定三种固碳生物生长,并引导其细胞代谢产物与海水中的钙镁离子结合,形成稳定碳酸盐沉积;三、复制上限设定,当目标区域二氧化碳浓度降至安全阈值或固碳生物群落达到稳定状态后,启动自毁程序,分解为无害基础元素。”A7的汇报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完成”的意味。
“很好。”林天审视着那无比复杂的设计,心中赞叹于那远古外星科技的深奥,也庆幸自己能够掌控它。“首批蜂群生产需要多久?”
“利用现有资源,首批一千亿单位纳米蜂群可在4标准时内完成。足以覆盖十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初步测试。”
“目标测试海域选定完毕了吗?”
“已选定。‘静寂海盆’,位于主大陆东侧,受高浓度二氧化碳气团影响显着,水深适中,洋流相对稳定,适合观测。”
“开始生产。完成后,立即投放至‘静寂海盆’。”
命令下达,监测站地下的高精密制造单元无声启动,微观尺度上,无数纳米单位正在被精准地构筑、编程、激活。
四小时后,一架造型流线、宛如深海鳐鱼的无人播撒舰从监测站附属港口悄然滑入奕星的海洋。
舰体内,承载着那足以改变海洋生态的一千亿“小工匠”。
通过远程监控画面,林天看到播撒舰在预定海域释放出如同银色雾霭般的纳米蜂群。
这些微小的个体一进入海水,便迅速分散开来,在阳光透射的海水中,仿佛激起一片微光的尘埃。
蜂群首先锁定了海水中自然存在的、以及林天提前播撒的“深蓝螺旋藻”和“荧光硅藻”孢子。奇迹开始发生。
那些原本缓慢漂浮的孢子,在纳米蜂群的环绕下,如同被注入了生命活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分裂、生长。
一片片蓝绿色的藻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开来,仿佛在深蓝色的画布上泼洒开浓郁的生机之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开局:我用麻袋装钻石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开局:我用麻袋装钻石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