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时,几千明军坐船一路北上,从鸭绿江到辽河,再到嫩江,松花江,直抵外东北,一直到奴儿干都司建立都司,授给沿途几百个部落的首领敕书和印信,令他们服从王化,定期朝觐,为大明效忠。
这就是奴儿干都司的来由。
后来都司城池建立,当时辽东已经稳固,沈阳,辽阳,开原,铁岭,清河,抚顺诸城关建成,大量百姓移居屯田至此,还有辽东都司的十余万军队。
然后就是沿陆路开辟驿道,稳固统治。
后世有人说明初的版图是意淫版,明朝并未建立实际统治……那就是纯属放屁了。
远在清之前,明朝就统治了外东北,库页岛,还有漠南蒙古等地。
西边推倒哈密卫,并且在华夏历史上第一次设乌思藏宣慰司,正式将西藏纳入版图。
可惜老朱的战略布局,多半被朱棣给毁了。
大周立国初就打的太狠,国内远不如明初。
好不容易缓口气,东征之役又惨败。
借着这一次击退北虏,朝廷终于下了决心,复立大宁都司。
当然,这就不叫大宁都司了,归于蓟镇节度之下,设大宁城,派驻一个节度副使,同时修筑几个卫城,派驻都统制或统制,各率兵马驻守。
当然,还要修配套的军堡,军台,军墩。
这件事,最少要征发几十万民夫,耗时最少半年才能做完。
还要修路。
对大周的国内是严峻的考验。
要不是隆正帝挟大胜之威,同时这几年又收回不少库银,怕还真的下不了这个决心。
不过,举朝之中,都无人反对这个决策。
能到中枢高位的,除非是王朝末世,大量膏梁之徒窃居高位,那时且不谈。
正常时候,能入中枢掌握权柄的都算是王朝精英。
大宁的位置和战略地位,朝中高层心知肚明。
其实朱棣也不是不想要大宁,一则,大宁被宁王经营多年,他委实不放心。
宁王都被朱棣架去南昌了,不可能叫宁王朱权留在大宁老巢。
二来,朱棣靖难,朵颜三卫出了大力,战事承诺给他们自主权,大宁都司旧地给封给朵颜三卫。
朱棣无法食言,这三卫已经势大难制。
当时的明朝还有瓦剌,鞑靼为强敌,再逼反朵颜三卫,麻烦更大。
最为难的,还是大宁孤悬在外,补给太难了。
朱元璋在世时,明实录有大量补给军需和人员的记录,每次运粮都要动员大量民夫和军需物资。
洪武的国力能撑的住,永乐就不行了。
朱棣要打瓦剌,鞑靼,要下西洋,修北平皇宫,修大报恩寺,疏浚运河,修武当山宫观……有正事,有的是为了显示国威。
后来还有对缅甸土司的大规模战事,对安南的灭国之战。
你说他多能折腾?
永乐放弃大宁,东胜,放弃奴儿干都司,宣德年间正式弃守,连同安南也放弃了。
停下西洋。
全面收缩。
主要还是因为洪武年间的家底被永乐年间祸祸光了。
大周朝堂能一致同意重建大宁,一是怕了,不想再被虏骑肆意深入,动辄围困京城。
把大宁搞好,辽东有山海关和宁远一直到浑河防线,沿途几百个军堡多半都有火炮,哪怕是佛郎机炮也是火炮,东虏想硬攻过来根本没这个可能。
周军又不是明军,只敢缩在军堡城池里不敢出战,辽镇背倚坚城,又有诸镇第一的铁骑兵,东虏敢轻敌,绝对会遭遇不小的损失。
但北虏方面就难了。
从蓟镇到最西边的甘肃镇,北虏地盘幅员万里,随处都可攻。
但别处就算了,京师老被围算怎么回事?
满朝公卿勋贵,没一个想没事就被围在京城的朝夕不安。
恢复大宁,推进加强蓟镇防御就成了重中之重。
把北虏和辽西隔开,无疑就是战略上的一大成功,此后二虏很难合力。
毕竟东虏的主要根基在辽东,要从辽东到辽西,不走辽西走廊,要从辽河走廊北边绕道,要多走好几千里地,调拨兵马,人员,物资,粮草,耗费的国力东虏也很难负担。
若是能在设大宁镇之后,再恢复东胜卫,把漠西和漠南隔开,那北虏基本上没戏唱了。
草原所谓一统还是表象,无非是大家痛定思痛,放弃各部族的一些藩篱,表面上事权一统,还重新编组,迸发出了原本时空没有的力量。
但草原太大了,相隔万里,就算重编过,时间久了又是自行其事。
各部还是各部,只是更容易协调。
等周军伸出触角,协调统一更困难时,原本一统的局面很快又会再次分崩离析。
这一次蓟镇胜利,确实也是给了大周朝廷中枢不小的信心。
若数年间,没有人敢想重建大宁的事。
“你若留京,任绣衣卫都指挥,哪怕循规蹈矩没有大功,数年后也能为京营节度副使,十年之后,有望任节度使,封侯。”
忠顺王叹息一声,接着道:“其实这路子最稳,绣衣卫都指挥,外人也称绣衣卫大都督,简在帝心,天子心腹。贾芸你要知道,皇兄是很看重你的。在天子身旁朝夕相伴,更能巩固皇兄对你的信任和恩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