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的上海,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黏腻感。李阳撑着伞站在厂区门口,看着运载环保设备的集装箱卡车鱼贯而入。轮胎碾过积水的声音混着起重机的轰鸣声,在空荡的车间里回荡。"李总,德国进口的纳米过滤装置到了!"项目经理小跑过来,安全帽上还挂着水珠,"但卸货时发现设备尺寸比图纸大了10公分。"
改造现场犹如战场。原本整齐排列的生产线被临时拆除,裸露的电缆和机械臂横七竖八地堆在角落。李阳踩着满地的工具和图纸,钻进正在安装废气处理系统的车间。技术主管举着手电筒,光束扫过狭窄的设备间隙:"按照原方案,这台催化燃烧炉根本塞不进去,除非拆掉半面承重墙。"
当晚的紧急会议持续到凌晨。李阳把3D模型投影到整面白墙,红色的警示区域刺眼地标注着空间冲突点。"我们不是在组装积木,"他用激光笔划过设备轮廓,"每个改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人提议将设备分拆安装,但被工程师否决:"精密部件一旦拆解,重新组装的误差率会超过5%。"
转机出现在第二天的现场勘查。李阳注意到车间角落闲置的通风井,突然灵光乍现:"把设备侧着放,利用通风井的空间!"他抓起粉笔在地面画图,"管道从上方绕行,虽然增加了30米的铺设长度,但能避开所有障碍物。"这个方案让技术团队眼前一亮,但施工队长却皱起眉头:"高空作业风险太高,而且工期要延长一周。"
为了赶进度,公司组建了"三班倒攻坚队"。李阳带头加入夜班,和工人一起在脚手架上安装管道。当第一根环保管道与生产线成功对接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技术员捧着检测仪器激动地喊:"气密性达标!"但新问题接踵而至——进口的智能控制系统与国产的生产线PLC接口不兼容,调试人员对着闪烁的故障代码束手无策。
"不能等国外技术支持!"李阳在现场成立攻关小组,召集电气工程师和程序员连夜破解协议。他们在设备旁支起临时工作台,泡面盒和代码本堆得老高。当调试组长在第37次尝试后终于让系统联动,整个车间响起欢呼声。但喜悦转瞬即逝,质检人员发现新设备运行时产生的震动,导致相邻生产线的精密仪器出现误差。
面对连环难题,李阳推行"问题日清制"。每天傍晚,各小组带着未解决的问题到现场汇报,能用实物演示的绝不用PPT。有次为了解决震动传导问题,他直接躺在设备下方,观察震动波的传递路径。这个举动让工程师们深受触动,当天就提出在设备基座加装减震弹簧的方案。
改造期间,生产计划被迫多次调整。销售部每天都发来催单邮件,财务总监则频繁提醒停工带来的损失。李阳顶着压力,在管理层会议上展示改造中的实时数据:"虽然当前产能下降40%,但新生产线的能耗已经比旧设备低23%。"他调出市场调研报告,"竞品因为环保不达标被约谈,我们的绿色产品订单正在翻倍增长。"
当首条改造完成的生产线试运行时,整个公司都屏住了呼吸。李阳站在总控室,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废水处理效率达到98.7%,废气排放指标优于国家标准。突然,警报灯闪烁,显示某台设备温度异常。技术人员冲过去检查,发现是散热风扇的防尘网被柳絮堵塞。这个意外促使团队在所有设备进气口加装自动清洁装置,反而提升了设备稳定性。
改造工程接近尾声时,李阳组织了一场特别的"开放日"。客户、供应商和媒体代表戴着安全帽走进车间,亲眼见证智能环保设备如何将生产废料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当看到清澈的处理后废水流入回收池,某欧洲客户惊叹:"这比我们工厂的环保系统还要先进!"
在庆功宴上,李阳举起装满处理后清水的酒杯:"这次改造不仅是设备的升级,更是思维的革新。"他展示着手机里的实时监测画面,绿色的环保数据曲线与红色的生产进度条交织上升,"短暂的停工就像蝴蝶破茧,阵痛过后,我们将飞向更广阔的天空。"窗外,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夕阳的余晖洒在焕然一新的生产线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喜欢1949璃院繁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1949璃院繁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