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沉默良久,弯腰捡起馒头:"明日午时三刻,菜市口。你夫人说,她会去。"
走出大牢时,李二娘正在巷口等候。月光洒在她新换的素色裙裾上,仿佛笼着层薄雾。"张郎,明日我们去桃源村吧。"她轻声说,"听说村口的桃树又开了。"
张生牵起她的手,指腹摩挲着她掌心的老茧——那是多年刺绣留下的印记。远处传来更夫梆子声,惊起一群夜枭。他们并肩走向黎明,身后的京城渐渐苏醒,而新的故事,正随着初升的朝阳,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悄然展开。
御书房内,皇帝强撑病体,挥毫写下诏书。墨迹未干,他望着案头那方染血的绸缎,轻声道:"来人,将这并蒂莲绣品,收入国库。后世子孙,当以此为鉴。"
窗外,桃花纷飞,落英铺满宫墙。
二:
晨光初露,薄雾如纱般笼罩着桃源村。张生和李二娘骑着马,缓缓踏上那条熟悉的青石路。离家数月,村口那棵老桃树依然傲然挺立,枝头缀满粉嫩的花苞,仿佛在迎接久归的主人。
“二娘,你听。”张生勒住马缰,远处传来孩童们清脆的诵读声,“是学堂的声音!”
两人相视一笑,加快了脚步。转过弯,只见新建的学堂里,十几个孩子正摇头晃脑地念着《三字经》,教书先生正是村里那位老秀才。孩子们看到张生和李二娘,立刻欢呼着涌了出来。
“张先生!李姐姐!”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跑在最前面,“我们学会背好多书了!”
老秀才也快步迎上来,激动地握住张生的手:“你们可算回来了!朝廷的赦令一到,我们就张罗着重开了学堂。这些孩子,可天天盼着你们呢!”
李二娘眼眶湿润,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让大家受苦了。”她忽然注意到人群中一个怯生生的身影——是小翠。自从上次在国公府分别后,小翠便辗转回到了家乡。
“小翠!”李二娘站起身,快步走过去。
小翠红着眼圈,“扑通”一声跪下:“姐姐,多谢你当年的救命之恩。我......我现在也在绣坊帮忙,想跟你学刺绣。”
李二娘连忙扶起她:“说什么谢,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
然而,这份重逢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当晚,老吴神色匆匆地来到张生家。
“不好了!”老吴气喘吁吁,“我刚得到消息,王肃铮虽然倒台了,但他的余党还在暗中活动。听说他们不甘心失败,正在谋划着更大的阴谋。”
张生眉头紧皱:“这些人真是阴魂不散。有具体消息吗?”
老吴摇摇头:“暂时只知道他们盯上了西北防线的军粮调配,似乎想在这上面做文章。而且......”他犹豫了一下,“他们还在打听你们的下落。”
李二娘端茶的手微微一颤:“看来我们终究还是没能过上平静的日子。”
张生握住她的手,目光坚定:“别怕。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守护好这里。老吴,你继续留意消息,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刻通知我们。”
接下来的日子,张生和李二娘表面上恢复了往日的生活。张生在学堂教书,李二娘则在绣坊教孩子们刺绣。但暗地里,他们时刻警惕着,与老吴保持着密切联系。
一日午后,李二娘正在教小翠绣鸳鸯,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她放下绣绷,快步走出去,只见几个陌生人正在村口与村民争执。
“我们是过路的客商,想在村里借住一晚。”为首的中年男子说道,眼神却不时往四周瞟。
村民们显然有所怀疑,挡在路口不让他们进。张生也闻讯赶来,他上下打量着这群人,发现他们虽然穿着普通商旅的衣服,但举手投足间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气质,腰间更隐约有兵器的轮廓。
“各位若是借住,需得遵守村里的规矩。”张生不卑不亢地说,“不过,眼下村里不便,还请另寻别处。”
中年男子脸色一沉:“你这是何意?莫非我们连住一晚都不行?”
就在气氛愈发紧张时,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众人转头望去,竟是京城派来的官兵。为首的将军翻身下马,见到张生和李二娘,连忙行礼:“张大人,李娘子,皇上得知有人在附近活动,特命末将前来护驾。”
那些陌生人见状,脸色骤变,突然拔出兵器,想要夺路而逃。但官兵早有准备,很快将他们团团围住。经过一番搏斗,这些人全部被擒获。
审讯后得知,他们果然是王肃铮余党的手下,此番前来,一是想摸清张生和李二娘的情况,二是打算在村里制造混乱,转移视线,以便他们在西北防线的阴谋顺利进行。
消息传开,村里人心惶惶。张生和李二娘召集村民,在老桃树下开了个会。
“乡亲们,危险还未解除。”张生望着众人,目光坚定,“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从今日起,村里加强巡逻,年轻力壮的男子轮流值守。”
“我们妇道人家也能帮忙!”李二娘接着说,“绣坊可以改成情报联络点,我教大家用刺绣传递消息。就像当年在国公府一样,把重要信息藏在针脚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们村里的爱情故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我们村里的爱情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