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才对嘛。
杨毅在董旻麾下,只是区区一个百人将,若是能将董兵的数量都探查清楚,那才有鬼了。
“好......好!”
张新眼睛一亮,“有此图在,取长安是易如反掌啊!哈哈哈哈......”
“杨毅。”
张新收好布防图,上前将他扶起,问道:“你是如何探得此图的?”
“末将知道,君侯一定能打进来。”
杨毅笑道:“故自投董之后,末将便借着巡逻之机,结识了不少其他地方的守军。”
“待到休沐之时,末将再以看望朋友的名义去到他们那里,如此年余,方得此图。”
“忍辱负重,方能成就大事。”
张新赞许道:“若我军能够攻取长安,你当为首功!”
“末将不敢居功。”
杨毅连忙道:“只要君侯不计较末将投董之事就好。”
“当时你只是迫不得已罢了,我又岂会怪罪?”
张新哈哈一笑,“你身在董营心在张,日后传扬出去,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杨毅闻言,脸上露出一个笑容。
“多谢君侯!”
“哦,对了。”
张新又问道:“其他人呢?”
“他们皆在城中,只要大军一到,便可襄助君侯取城!”
......
张新召集麾下众人,将杨毅之谋告诉他们。
“君侯,未可轻信啊。”
孙乾瞥了杨毅一眼,“此人既然投董,焉知这不是董卓的诱兵之计?”
“杨毅随我日久,必不负我。”
张新摆摆手,“公佑多虑了。”
杨毅见张新毫不犹豫的选择相信他,一脸感动。
这点自信,张新还是有的。
杨毅先前在李傕麾下时,只是一个队率而已。
队率,五十人将。
自从跟了他以后,杨毅先做司马,再做校尉,短短数年之间,便成了比二千石的银印高官,麾下管着数十个队率。
此次无奈投董,董旻也只是给了他一个屯将而已。
如今董卓日薄西山,张新兵势正盛。
只要是个正常人,就不可能不在张新这里做校尉,而跑到董卓麾下去做一个二百石的屯将。
杨毅献图之后并未找借口离开,而是留在营中,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除了死士,没人会拿自己的性命来用计。
杨毅会是董卓的死士么?
若是的话,他就不会跟随张新这么多年了。
帐中众人分成两派。
一派以孙乾、陈琳等文士为首,认为不可轻信。
一派以左豹等与杨毅相处许久的武将为首,认为没有问题。
双方争执不下。
张新看向荀攸。
“军师,你怎么看?”
“攸以为,可信。”荀攸开口道。
想要知道一个人的话可不可信很简单,只要看他在其中有没有利益就行了。
如果杨毅说的是假话,他能得到什么?
以张新的谨慎,必不可能亲自入城。
即使中计,最多也就损失一员将领而已,改变不了大势。
这点功劳,董卓会拿什么封赏他?
最多也就一个中郎将吧?
中郎将的地位虽比杂号校尉高,但二者的秩俸是一样的,都是比二千石。
相反,若是杨毅襄助张新取下长安,做那迎回天子的首功,一个亭侯是跑不了的。
亭侯虽小,却也是金印紫绶的列侯,位比三公,可以建国,能被人尊一句君侯了。
死后,亦能惠及子孙。
助董卓守一座必陷之城,只能得一个与现在地位差不多的中郎将。
助张新迎回天子,封侯拜将,封妻荫子就在眼前。
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
孙乾等人见主公和军师都选择相信,便不再谏言。
张新让典韦将城防图挂了起来。
“来,杨毅,你给我等说说......”
次日,大军开拔,直扑长安。
孙坚找到张新,再次请求担任先锋。
皇甫嵩他打不过,但打个董卓还是没有问题的。
张新准了。
董卓在长安城内的布置,是东边的守军多,南北守军次之,西边最少。
联军自东向西而来,正常来说,打的就是东城。
而杨毅麾下的那些人,都在南城之中。
未免被人怀疑,他在出城前就装作生了重病,请了长假。
此时那些人正由他的一名心腹统领。
孙坚的作战风格勇猛,最喜强攻。
让他来做攻城先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董卓察觉出端倪来。
孙坚得了张新应允,大喜过望,回到自己军中,将麾下全部召集过来。
“自诸侯会盟,共讨国贼始,距今已一年有余。”
孙坚看着诸将,大声说道:“此一年间,君侯战孟津,复洛阳,攻华阴,陷郑县,劳苦功高。”
“我等皆赖君侯神威,才能于今日兵临长安城下!”
“然此一路行来,我军却未立下半点功劳,着实令人汗颜......”
孙坚拔出腰间古锭刀,激昂道:“今日一战,誓取长安,如此方能不负国家,不负陛下,不负君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重生黄巾,我开局杀了刘备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重生黄巾,我开局杀了刘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