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佛陀的出世是这样,重点不在时间,重点是,佛陀他的判断就是,他度化的因缘是不是已经穷尽了。所以你看,佛陀灭度,只有一个理由会灭度,就是“其可度者,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悉已作得度因缘”。佛陀在观察众生因缘当中,他觉得当机众,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尊者,正式招感他出世的这些众生都已经度化了,剩下的人也成就未来得度的因缘,所以佛陀选择入灭,因为住世无益。所以佛陀弘法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利生。他发觉他再住世的时候,对众生有害无益,让众生产生轻慢,让众生产生了放逸,那么佛陀选择入灭。是这么一个情况,就是不灭有损。
卯二、唱灭有益
我们看卯二。不但是不灭有损,佛陀入灭其实是有利益的。不但是减少过失,还有利益。我们看佛陀入灭,提前入灭有什么好处。
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因此,如来以善巧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那么佛陀以灭度来使令……这个地方说比丘,其实是泛指整个四众弟子,就是说,佛陀以入灭来昭告四众弟子:佛陀能够成就一期的应化身,是希有难得的。因为一般善根福德比较浅薄的人,他即使过了百千万亿劫的时间,有些人可以见佛,有些人还是没办法见佛的。所以,你不要以为佛陀应化,就所有人都可以见到佛陀。比方说释迦牟尼佛那一期应化好了。印度有九亿人,三分之一的人有见佛;三分之一的人没有见到佛陀,只有听过佛陀的这个名号;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见过佛陀,也没有听过佛陀名号,就当没有这个佛陀出生一样。
所以,这个地方是佛陀强调什么呢?见佛、闻法是希有难得的。佛陀要入灭,就示现无常的道理,所以佛陀用示现入灭来说法。就是说,佛陀的入灭就是告诉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如此一来,众生听到这样的话,知道佛陀入灭,内心开始对见佛、闻法生难遭遇之想,而对佛陀的功德“心怀恋慕,渴仰于佛”,对佛陀开始皈依、恭敬。这种皈依、恭敬的心生起来,好了,这就是佛陀的本意了,“便种善根”。因为,能够招感佛陀出世正是这种皈依的善根,而佛陀长久住世,这种善根他生不起来。所以,就是因为这种因缘,使得佛陀的入灭令众生的内心“心怀恋慕,渴仰于佛”,这样子就种下一个未来见佛的善根。所以,如来虽然法身、报身永远常在,但是应化身必须要不断地示现出生,不断地示现入灭,就这个道理。就是一期应化结束以后,有些人已经度到不能进步了,那么佛陀再入灭一下,对他产生一定的加持。
这个地方是说了一个道理,就是说,佛法修学,你的内心的活动是根本,就心为业主。虽然说,欸,这不对啊!佛陀经常在就带弟子们做功课,那么佛陀的威德力,昭告一声,大家会跟着佛陀去打坐、诵经,这不是挺好吗?没有用,心不在这里了。就是你做功课也好,你打坐也好,你虽然形式上跟佛陀在一起,但是你内心呢,心怀憍恣,而生厌倦。
凡夫是这样,有些人善根强,他可以相续地长时间地修行,所以这种人招感的佛陀寿命会特别长。而一般的初心菩萨,初心的凡夫,修行一段时间以后他就懈怠了,尤其是资粮位、外凡位的菩萨更明显。因为他善根里面有烦恼,因为凡夫是真妄和合。所以,佛陀适当地示现入灭,会激发他们“心怀恋慕,渴仰于佛”。虽然今生佛陀灭度了,但是对未来来说,他容易再一次见到佛陀。所以佛陀选择入灭的道理就在这里,就是“便种善根”,种下未来得度的善根。
子二、总结不虚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这一段就总结前面的三世益物。
又善男子!十方世界的“诸佛如来,法皆如是”。十方诸佛度化众生的方法有很多,他可以现佛身,现菩萨身,现凡夫身,现畜生身,都可以,但是原则只有一个,就是机感现形、机感说法,就是完全看众生的根机来调整自己是不是该现身、该说法。所以为了度化众生所做的任何的出生,乃至于做任何的灭度,对众生来说,都是真实不虚的。这个真实不虚指什么?能够使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就是真实的,不虚。
所以这个机感现形、机感说法,简单说就是“有机应化,无机道隐”。这就是佛陀为什么必须要经常地出来,又经常地示现死亡。他意思就是说,佛陀!您为什么不长久住世呢?你看,释迦牟尼佛如果从两千五百年前一直到现在都住世,我们也看得到,那该多好。未必,未必,未必有好处。因为这个产生的过失也是蛮严重的,因为你善根不具足。善根不具足,你在佛陀面前又懈怠又放逸,你反而容易堕落到贫穷下贱,或者是妄想执着当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妙法莲华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妙法莲华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