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大乘的差别,第一个,看你的发心。你发的是出离心,还是菩提心?因为大乘菩萨在初学阶段,你要是凡位的菩萨,你也是要了生死。所以菩萨戒里面说,菩萨在初学的时候要共声闻学。你没有共声闻学,犯菩萨戒。如果说,我是菩萨,我不要思惟苦谛,我也不要断烦恼,我生生世世投入轮回当中度化众生——犯菩萨戒。这句话不是你该说的,那是圣位菩萨说的。凡位菩萨你要先解脱才有无上菩提。
所以,从一个初心菩萨来说,你看不出他跟声闻人有什么差别。因为他也修四念处,声闻人也修四念处;他在山中修行,声闻人也在山中修行。像有些人批评净土宗,说你们净土宗就是自了汉,远离了三界,抛弃了苦恼众生,到极乐世界受用依正庄严。这个在事相上类似声闻人,但是他的往生是为了菩提道求生净土,所以这个叫智增上菩萨,它不能判作小乘法。所以大小乘的判教,第一个,看发心。
第二个,看智慧。大乘佛法刚开始初心的时候,他也是像蕅益大师所说的那样,一心三观必以空观为初门。所以,虽然一心三观有即空即假即中,但是我们刚开始要把重点放在即空。当空性跟心性结合的时候,叫做清净心。初心菩萨,我们不建议大家修假观。说哦,你看到这个人是什么相状,你马上可以判断这个人过去的因缘果报、现在的因缘果报、未来的因缘果报——当然这可以学,但是不建议。我们不建议马上修十法界十如是,因为你从断惑的角度,要先修清净心跟菩提愿。所以,大乘佛法的空观叫做清净心,小乘的空观叫做毕竟空或者无常空,这两个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判教的时候,依法华的思想,从发心、从智慧而不从行为。那当然,这两种判教的结果,都要会归到一念心性,就是实法。这两个都是权法。这个地方就是说明权法而入实法。就是说,当你在观察事情的时候,把它从因缘所生拉到唯心所现,万法唯心所现,那就是实法。差在这里。
壬二、颂结缘之事 分二:癸一、颂法说;癸二、颂喻说
我们看壬二的“颂结缘之事”。颂结缘之事里面有两科。第一是颂法说。法说当中分三段。
癸一、颂法说 分三:子一、颂昔日共结法缘;子二、颂中间更值相遇;子三、颂今日还说法华
子一、颂昔日共结法缘
是诸沙弥等 知佛禅未出
为无量亿众 说佛无上慧
各各坐法座 说是大乘经
于佛宴寂后 宣扬助法化
一一沙弥等 所度诸众生
有六百万亿 恒河沙等众
大通智胜佛讲完《法华经》以后,就入了真如三昧当中。所以这十六沙弥就怎么样呢?“为无量亿众(生),说佛无上慧。”就是说,大通智胜佛讲完《法华经》以后,有些人开悟了,开悟以后就离开了;有些人没有听懂,或者听懂了以后还是疑惑不解,所以就留下来。留下来以后,这十六沙弥就各各升法座,宣说大乘的《妙法莲华经》。那么讲了多久呢?就是大通智胜佛入定的这个八万四千劫的时间当中讲《法华经》。一一沙弥各有各的度化众生。度了多少?度了六百万亿的恒河沙等众生。
这个地方的法缘,说你这个人跟《法华经》结法缘是什么意思?不是说你听过《法华经》就行了,你要听懂《法华经》,而且产生信心,就是解跟信。说,欸,我整天在读诵《法华经》,是不是就是跟《法华经》结法缘?结法缘也对,但是你要能够成就成佛的初心,只有读诵是不够的,关键在于你要了解道理,产生内观的智慧。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法缘。这个法缘,当然就启动了内在的自性功德力,这是一个关键点。
当时的声闻弟子,就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法座之下听懂了《法华经》,也结下了《法华经》的因缘,这个是特别值得佛陀提出来的一段。
子二、颂中间更相值遇
彼佛灭度后 是诸闻法者
在在诸佛土 常与师俱生
“彼佛灭度后”,就是大通智胜佛灭度以后,这些当时在十六沙弥座下听法的大众,每一个法师的大众都有六百万亿恒河沙众生。其中有一类众生特别精进的,有何好处?“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这种人是精进的,他一旦成就了成佛初心以后,他就努力地不断地去读诵、解说、书写等等,所以他的善根就怎么样?辗转增上,经常跟他的本师(比方说声闻弟子的本师就是当时的释迦牟尼佛)在生命当中更相值遇,共同受生,共同修学。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提出一个问答。他说,大家都在法华会上听懂了《法华经》,结下了《法华经》的法缘,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别呢?有些人就直接上去,直通法身菩萨;有些人堕入生死凡夫,轮回至今。你看,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到释迦牟尼佛在的时候,这些人还是生死凡夫。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别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妙法莲华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妙法莲华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