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公开地教化,本来到阿含时证得我空的涅盘以后,按说这个声闻人应该大事已办了,但是佛陀并没有放弃,佛陀实施秘密的教化。
首先,在方等时,我们看父亲怎么做。“长者有智,渐令入出。”这个长者就是佛陀,佛陀就安排了一个很重要的聚会,叫做《维摩诘经》,佛陀让声闻人善巧加入了《维摩诘经》法门的行列当中,就产生入跟出的差别。“入者,始闻大乘功德;出者,犹见丈六说小乘法。”就是说,他一方面听到大乘功德,但是从方等回来的时候,又听到佛陀讲四谛法,而且,互相不妨碍。就是说,起码你不排斥就好,就是闻大不谤。
所以这个对儿子来说,“心相体信,入出无难”。因为儿子已得涅盘之价,他得到涅盘了,所以儿子对父亲产生信心;那么这个儿子“已断见思,闻大不谤”,所以父亲对儿子也有信心。在方等会上,因为彼此都有信心了,我相信你,你也相信我,所以“入出无难”。就是说,他虽然证得空性,但起码对大乘功德不生毁谤了。这个就是佛陀的秘密教化,让他们在旁边看着。
第二个秘密教化就是般若时,消除法执。
父亲“显示珍宝,所应取与”。佛陀说,你现在不要扫厕所了,我们家库房那么多珍宝没人管理,你来管理珍宝吧。这个是布施所成就的功德。布施成就富贵,持戒成就尊贵身,忍辱成就庄严,每一个每一个法有它的功德,排给你看:我们家有这么多功德庄严,你可以拿去做各种的使用。
我们看儿子怎么回事。“领知众物,无心希取。”他虽然知道布施成就什么果报,持戒成就什么功德,但他内心无心希取。虽然无心希取,蕅益大师说,到了般若会上二乘人怎么样?密得别益。他嘴巴说无心希取,其实他内心当中成就了大乘别教的利益。大乘别教的利益,就是广泛地说明大乘的差别功德,布施成就富贵,持戒成就尊贵,忍辱成就庄严,各式各样的功德。他已经怎么样?内心当中已经心生好乐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佛陀是用《阿含经》的公开教化跟方等、般若的秘密教化,做未来《法华经》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一个前方便。
到了法华会上,佛陀就“开权显实”,说真话了,就摄渐归顿。
摄渐归顿:
法华涅盘时
父——此是我子,正式付财
子——心大欢喜,得未曾有
前面的般若时,佛陀要儿子掌管家业,领知众物,这是什么珍宝、那是什么珍宝,但并没有说这个珍宝以后要留给你。那么到了法华会上,就直接地、公开地说明,你就是我的儿子,我这些整个六度的传承家业全部要由你来继承。我们看儿子怎么情况?“心大欢喜,得未曾有。”
所以我们说,小乘的法是可以帮助大乘法,这你要操作得当。我们看〈方便品〉有一段经文,可以做一个总结,就是:“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什么叫“更以异方便”?佛陀有两个异方便:一个是因缘,一个是空性。学过《法华经》以后,你再来看众生的修学,你对什么法门通通不会排斥。你喜欢做慈善事业,随喜赞叹。“更以异方便!”你用有相的因缘来造作,比方说净土宗念佛,你念佛能够往生净土,这也是一种方便;到了极乐世界,你一定能够回小向大的,你一定能够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所以第一个,有相的因缘;第二个,无相的空性,你用声闻的空性来引导他都可以。这个叫异方便。
我们要说的就是权实的操作,你对外要用权法,对内用实法。所以说,无所得是根本,但是初学者不能无所得。向内无所得,向外要有所求。这个很重要,权法。一个人完全用权法操作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要完全用实法,除非你的根器是禅宗那种上上根人。我们不能什么都无所求,你对空性无所求,对功德也无所求,那你怎么修行呢?你就没法修行了。
所以我们一开始先求安住,然后再求无住。安住就是要有所求,你一定要有一个东西让你住上去。比方说念佛,我们以极乐世界的功德为住。我们念佛的目的:创造极乐世界功德,念念创造极乐世界功德庄严。这没关系,你就公开讲出来,这个叫权法妙。但是你内心当中是站在一念心性。内观真如,外顺弥陀。
所以它这个地方,整个五时八教的目的,就是告诉你怎么样操作权法跟实法。你要有实法的一面,但是你作为生死凡夫,你一定要有一个有所求的一面。就是你一定要先求安住,再求无住,这有一个过程。这五时八教讲的是这个情况。
喜欢妙法莲华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妙法莲华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