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的思想是要次第成长的。我们一开始追求快乐,后来发觉不对,对我们凡夫来说快乐会诱惑我们,所以我们开始明白,哦,原来要追求寂静。所以我们开始把所有的善业,不是回向到人天果报,不求人天果报,而是回向到极乐世界无漏的功德。因为快乐一旦落入因缘所生法,那就糟糕了!那就“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
所以,佛陀在带我们的时候,是把真实的东西先收起来,为实施权。佛陀是step by step(一步一步地),先把这个业果的思想、空性的方法丢出来,让你踏出第一步。等到法华会上,你对空性的思想里也绕了一圈了,佛陀告诉你:这个是我的方便法门!佛陀哪是只有空性呢?如果佛法只是修空观,那佛陀的万德庄严,这些所谓的无量的功德: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那这个功德庄严摆在哪里呢?佛法空观只是一个方便,只是破妄。佛法的真实义在妙有。所以佛陀开始开权显实了,把方便门打开,开显一念心性的功德。其实佛陀重点是要开显真实的功德。
到了第三个,废权立实。当你证得初地以后,那你就不要修《法华经》了。诸位!《法华经》是给凡夫修的。你真正证得初地,你就直攻《华严经》了。那就废权立实。你的人生就没有“破妄”这两个字了,你的人生只有不断地开显功德了。当你离开三界以后,你的工作完成一半了,破妄这一块破得差不多了。
也就是说,佛陀的智慧是三阶段:先讲阿含、方等、般若,破妄。在破妄的时候并没有告诉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就是为实施权。一段时间以后,你接触《法华经》,你发觉破妄跟显真是互相增上的:我在破妄的时候也可以用一念心性;在一念心性的时候,我现在就可以成就佛陀的功德。所以,我做一件事情同时具足破妄、显真,何乐而不为?我们开始进入《法华经》的思想。等到你入了初地以后,废权立实,你不需要方便了,“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所以佛陀的智慧是三阶段完成。
佛陀的功德也是这样子。什么是佛陀?什么是佛陀的功德?我们一开始的概念,我们看阿含经、方等经,佛陀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丈六比丘相;从本垂迹,从法身报身的根本而示现一种丈六比丘相。因为佛陀要陪着我们成长,他必须要同事摄,必须要跟我们一样遵守因缘所生法的规则,他也是要受生,也是要经过结婚的过程,乃至于生儿子的过程,最后才觉悟,出家成道。就是他必须要把我们凡夫的过程走一回。为什么?“从本垂迹”,让人家知道,成佛其实是可以从凡夫开始修起的。因为佛陀一开始也跟我们一样走过来的,他不是注定就是佛陀。
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佛陀开始“开迹显本”。佛陀的功德不是只有今生,然后就入涅盘了;佛陀还有报身、法身,开迹显本。
到了《华严经》的时候,佛陀再也不提所谓的丈六比丘相了,那完全是“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佛陀就直接现法报二身了。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作为佛陀,他有很多“儿子”。这些“儿子”后来出走以后就变成乞丐了。佛陀不是马上把他们拉回家里面,这没有用的,他们还会离家出走的。佛陀想,这个人乞丐做那么久,你把他拉回家,他没准当天晚上又跑掉了。佛陀只能在他的大富长者家的外面先盖一个小茅棚。这个小茅棚有吃有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珍宝。反正乞丐他也不在乎珍宝,乞丐就是有个地方住、有个地方吃就好了。因为他的心——我们凡夫在三界里面流转,已经怎么样?心量狭小,自悲败种。
所以,你看很多人去读《华严经》的佛陀功德,他没有任何的好乐;你看很多人读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他也没有好乐。他觉得这个跟我没关系,因为我们流转太久了!佛陀也知道我们有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接触的都是世间的五欲,谁看过功德庄严呢?是吧?所以佛陀说,好,你现在不想跟我回家一起住,没关系。我先弄个草庵,弄个茅棚给你住。然后你慢慢慢慢地安住了以后,你的心量开阔了,这个时候再把你接回家里面来住。
这个是两阶段的修行:先开方便门,再示真实相。但是你学《法华经》的时候要有个观念:你是一个乞丐,你千万不要住茅棚。懂吗?你要直接回家!你要直接回家!就是说,你直接回家,再去学习各种技术,这个是最快的方法。如果你不学《法华经》,你的人生就是两个阶段:先住茅棚,涅盘寂静乐;最后在寂静当中再从空出假、发菩提心、开显心性的功德。也就是说,佛陀的设计是为实施权,但是你读了《法华经》以后,你要权实不二,要把权跟实结合起来。
好,我们看蕅益大师对于佛陀的智慧跟佛陀的功德做的一个总结,有三段。
是以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与记别。又发众圣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故增道损生,位邻大觉。一期化导,事理俱圆,莲华之譬,意在斯矣。
好,我们来解释这一段总结。
喜欢妙法莲华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妙法莲华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