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13 日的纽约,冬日的暮色比往常来得更早。
下午五点刚过,肯尼迪国际机场的停机坪上还残留着昨夜积雪的痕迹,夕阳把云层染成琥珀色,凛冽的北风卷着细碎的雪沫子,打在深色的舷梯扶手上发出沙沙的响。
鲲鹏D001的机身泛着冷调的银灰,尾翼上绣着低调的暗金色纹章,这是李文东的专机,此刻正安静地停在私人停机区,舷梯旁的助理小张正踮着脚核对登机清单,手指冻得通红也没敢把手套戴上 —— 怕漏看了任何一个细节。
刘逸菲裹着一件米白色的 Max Mara 羊绒大衣,领口别着一枚珍珠胸针,是李文东在纽约给她挑的。她刚从包里掏出墨镜想戴上,就被李文东伸手按住了手腕:“室内戴什么,一会儿上了飞机眼睛该不舒服了。”
他的掌心带着体温,轻轻拂过她腕间露出来的细银链,那是两人去年在马尔代夫度假时买的情侣款,链尾缀着极小的 “东” 和 “菲” 字。
刘逸菲顺从地把墨镜塞回包里,抬头时正好对上李文东的目光,他眼里映着夕阳的光,比停机坪上的积雪还亮些。
“走吧,” 李文东拎过她脚边的登机箱,另一只手自然地揽住她的腰,把她往舷梯方向带,“飞行时间长,上去先歇会儿。”
刘逸菲点点头,跟着他踏上舷梯,靴底踩在防滑垫上发出轻微的 “咯吱” 声。
机舱门打开时,一股混着雪松与柑橘的暖香扑面而来 —— 乘务员提前调了香薰,知道刘逸菲怕冷,还把舱内温度调到了 24 度。
专机内部被隔成了三个区域:前舱是乘务员工作区和小型吧台,中间是会客区,摆着两张深棕色的真皮沙发和一张胡桃木茶几,后舱则是卧室,装着隔音效果极好的推拉门。
刘逸菲一进机舱就脱了大衣,露出里面的米白色针织裙,她走到沙发边坐下,顺手拿起茶几上的暖手宝 —— 乘务员早就灌好了热水,温度刚好能焐热手心。
李文东在她身边坐下,接过小张递来的热可可,递到她面前:“刚在机场吹了风,喝点热的。”
刘逸菲接过杯子,指尖碰到温热的杯壁,心里也跟着暖了暖。
她小口啜着可可,目光落在茶几角落的一个丝绒盒子上 —— 那是李文东拿到金球奖的最佳导演奖的奖杯。
“东哥,” 沉默了一会儿,刘逸菲先开了口,声音比平时轻了些,“你说…… 我是不是真的没机会拿国外的影后啊?”
她拿起丝绒盒子,打开来露出里面的金色奖杯,指尖轻轻摩挲着奖杯上的刻字,眼神里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李文东放下手里的文件,转头看着她,伸手把她散落在颊边的碎发别到耳后:“怎么突然想这个了?”
“昨天跟我妈打电话,她还问我呢,” 刘逸菲叹了口气,把奖杯放回盒子里,“说我都出道这么多年了,要是能拿个国际奖,也算是给家里争光。可我自己知道,哪有那么容易啊。”
她想起去年试镜一部法国电影时的情景,导演说她的演技没问题,但剧本里有一场大尺度的戏份,要求必须亲自上阵,她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婉拒了 —— 不是放不开,是心里清楚,李文东不会愿意她演这样的角色,她自己也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外国奖就算了,” 李文东的声音很沉稳,带着安抚的意味,“你还记得前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里那个日本女演员吗?她演的片子我看过,题材偏得很,讲的是二战时期的慰安妇,全程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奥斯卡的评委就吃那一套,要么是苦难,要么是极端题材,你不适合。”
刘逸菲点点头,她当然知道。她以前总想着要做赫本那样的演员,既能演好爱情片,又能靠实力拿国际奖;后来又羡慕巩俐,能在欧洲三大奖上站稳脚跟。
可真的接触了才明白,欧洲三大奖的评委比奥斯卡更 “挑”—— 要么是涉及政治隐喻的片子,要么是探讨人性黑暗面的故事,女演员在里面往往要 “牺牲” 很多,要么是形象上的颠覆,要么是情感上的极致爆发,甚至还有些片子会用性镜头来 “表达主题”,这些都是她和李文东都不能接受的。
“我以前太天真了,” 刘逸菲靠在沙发背上,眼神放空了些,“总觉得只要演技好,就能拿到奖。后来才知道,人脉、题材、时机,哪一样都少不了。幸好月初拿了百花奖,不然我都不知道怎么跟我妈解释 —— 她总觉得我在娱乐圈混,要是连个像样的奖都没有,以后老了会后悔。”
李文东看着她低落的样子,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傻丫头,奖项算什么?你每次拍戏,粉丝都在电影院里为你尖叫,你演的角色能让观众记很久,这比什么奖都重要。那些评委的眼光,未必就比你的粉丝准。” 他顿了顿,又问:“那欧洲三大奖,你也不想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娱乐:回到过去,靠国足起家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娱乐:回到过去,靠国足起家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