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军的战术堪称“立体打击”:以“铁浮屠”(重甲骑兵,人和马均披挂厚甲)为先锋,“拐子马”(轻骑兵,两翼包抄)为两翼,辅以“铁鹞子”(重甲步兵)跟进,意图以“三重叠击”碾压宋军。
面对金军的钢铁洪流,岳飞早有准备。他针对金军骑兵冲击力强的特点,命士兵“持长柄刀、大斧,上砍骑兵,下砍马腿”(《宋史·岳飞传》)。长刀可破重甲,大斧专砍马腿——金军骑兵一旦马匹被伤,重甲骑士便会失去机动能力,沦为步兵的活靶子。
更关键的是“阵法灵活”。岳飞采用“叠阵”战术:以拒马桩限制骑兵机动,步兵持长枪、盾牌在前,弓弩手在后,“阵成则进,退则互为犄角”(《金佗稡编》卷十六)。这种战术既避免了宋军“阵形松散”的弱点,又发挥了“以步制骑”的优势。
战役结果震撼人心:岳家军“杀其将阿里孛堇,擒千夫长、百夫长四十八人,杀伤甚众”(《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金兀术战后哀叹:“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
2.2 颍昌之战(1140年):背嵬军血战金军主力
郾城战后,金兀术率残部逃至颍昌(今河南许昌),纠集13万兵力反扑,企图夺回颍昌以屏障开封。岳飞命其子岳云率“背嵬军”(8000精锐)驰援。
岳云“手握两柄铁椎,重八十斤”(《宋史·岳云传》),率先冲锋。背嵬军“人人奋死,无不一当十”(《鄂王行实编年》卷二),与金军展开肉搏。与此同时,岳飞另遣“游奕军”绕至金军后方,焚烧其粮道;命步兵“以拒马阻塞街道,伏兵于巷陌”(《金佗稡编》卷十七),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金军陷入重围后,岳家军“斩其副帅韩常,擒千夫长、百夫长七十八人,杀伤无数”(《续资治通鉴》)。金兀术“仅以身免,剃发而逃”(《三朝北盟会编》)。此战后,中原“父老争献牛酒,喜色相庆”(《宋史·岳飞传》),甚至有百姓“焚香拜迎,哭声震野”(《鄂王行实编年》)。
2.3 朱仙镇之战(1140年):直捣黄龙的“最后一击”
颍昌大捷后,岳家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牛皋、杨再兴攻占西京洛阳,一路由王贵、郝晸进军郑州。金兀术率残部退守朱仙镇(今河南开封西南),依托黄河天险固守。
岳飞的战术设计堪称“围点打援”:命“背嵬军”“踏白军”(侦察骑兵)佯攻北岸,吸引金军主力;自己亲率主力“夜渡黄河,绕至敌后”(《金佗稡编》卷十八),形成包围。
更关键的是“精神震慑”。岳飞派“背嵬军”先锋“持岳字旗,鸣鼓而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六)。金军见“岳”字旗即“股栗不敢动”(《三朝北盟会编》)——这是岳家军多年“精忠”之名积累的威慑力。
最终,岳家军“破其营垒,杀其裨将,追奔三十里”(《续资治通鉴》)。金军“河北郡县,望风瓦解”(《宋史·岳飞传》),开封城内“士庶焚香拜迎,哭声震野”(《鄂王行实编年》)。岳飞兴奋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今吉林农安),与诸君痛饮尔!”(《宋史·岳飞传》)
三、 征战背后的密码:岳家军的“制胜之道”
3.1 制度优势:严明的军纪与高效的指挥
岳家军的战斗力,首先源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宋史·岳飞传》)的铁血军纪。岳飞制定《岳武穆遗书》,规定“有犯者,斩首示众”(《金佗稡编》卷二十二)。士兵若骚扰百姓,“帅帐亲审,立斩不赦”(《续资治通鉴》)。这种“仁义之师”的形象,使中原百姓“争为向导,馈粮草以助军”(《三朝北盟会编》)。
更高效的是“将兵一体”的指挥体系。宋代军队长期存在“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弊端,但岳飞废除了这一积弊:他“与士卒同甘苦”,“每战必身先士卒,衣甲上积满箭簇”(《宋史·岳飞传》);实行“营官统领、层层节制”的指挥系统,确保命令“朝发夕至,如臂使指”(《金佗稡编》)。
3.2 战术创新: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面对金军“铁浮屠+拐子马”的骑兵优势,岳飞创造性地以长柄刀、大斧破甲,以拒马桩限制机动,以伏兵断其后路,彻底瓦解了金军骑兵的冲击力。这种“以步制骑”的战术,并非简单的武器对抗,而是对战场环境的精准把握——中原多平原,步兵可通过阵法弥补机动性不足;金军骑兵虽猛,却依赖开阔地形,一旦陷入巷战或复杂地势,优势便荡然无存。
此外,岳飞提出“连结河朔”的战略远见。他主张联合河北、山西的抗金义军(如八字军、红巾军),形成“南军北援、北军南应”的夹击之势。虽因朝廷主和未能完全实施,但这一构想已具备现代“人民战争”的雏形——将正规军与地方武装结合,将军事斗争与民众支持结合,极大扩展了战争潜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