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辈们的教导和家庭的熏陶下,杜甫树立了远大的抱负。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深知,只有通过为官,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因此,他立志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2. 早年游历
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杜甫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他先后游历了吴越、齐赵等地。在游历的过程中,他广交朋友,结识了许多文人雅士和江湖豪杰。他欣赏了江南的水乡美景,“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领略了北方大漠的雄浑壮阔,“黄云白日江村景,落日牛羊陇头归”。这些游历经历,不仅让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游历中,杜甫还结识了大诗人李白。他们二人同游梁宋、山东,饮酒赋诗,谈论诗歌和人生理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梦尊前惊大白,长空万里燕归来”,这段友谊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通过与李白的交流,杜甫受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影响,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诗歌创作的道路。
3. 长安求仕
游历归来后,杜甫怀着满腔的热情和抱负,踏上了前往长安的道路,希望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从而进入仕途。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天宝五年(746 年),杜甫来到长安,次年参加科举考试,却名落孙山。这一次的失败,对他的打击很大,但他并没有放弃。
此后,杜甫多次参加考试,均未中第。在这个过程中,他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腐败。当时的科举考试,往往被权贵和权臣所操纵,他们通过收受贿赂、徇私舞弊等手段,来操纵考试的结果。杜甫对此深感痛心和无奈,他写下了许多诗句,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
(二)困守长安的岁月
1. 生活困境
在长安求仕的过程中,杜甫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他居无定所,常常四处漂泊,住在简陋的房屋里,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杜甫的生活状态。他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在长安的境遇却与普通百姓无异,生活十分困苦。
为了生存,杜甫不得不靠卖药、给人写文章等方式来维持生计。他的身体状况也因此受到了影响,经常生病,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继续坚持创作,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担忧。
2. 诗歌转变
生活的不幸并没有使杜甫的诗歌创作陷入低谷,反而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转折点。从此,他的诗歌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早期的浪漫主义逐渐转向现实主义。他开始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用诗歌来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在这一时期,杜甫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兵车行》《丽人行》等。《兵车行》描写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生动地展现了战士们出征时的悲壮场景,表达了对战争的反对和对百姓的同情。《丽人行》则通过描写杨国忠家族的奢华生活,讽刺了权贵们的荒淫无耻和奢侈浪费,反映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三)安史之乱的动荡
1. 战乱中的遭遇
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叛乱如同一场凶猛的暴风骤雨,迅速席卷了整个长安地区。杜甫的生活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开始了漂泊流离的生活。
战争期间,杜甫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逃亡。他的房屋被毁,家园被破坏,家人生死未卜。在流亡的过程中,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心中充满了悲伤和愤怒。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诗篇,如《春望》《哀江头》等。
在《春望》中,杜甫描绘了一幅破败、凄凉的景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哀江头》则通过描写安禄山叛军对长安城的破坏和对百姓的屠杀,深刻地揭露了叛军的残暴和战争的无情。
2. 诗作反映战乱
安史之乱给杜甫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使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以真实、生动的手法,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痛苦。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毁灭。“乱石穿空,飞泻如雷,城郭倾颓,烟火蔽天”,这些诗句生动地描绘了战争中城市的破败景象。他还描写了百姓在战争中的遭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表达了他对百姓的同情和对战争的谴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