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社会阶层的变动还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传统的门第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人们更加看重个人的才能和功绩。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实际利益和自我保护,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有了新的思考和解读。一些新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开始在社会中传播,进一步改变了唐朝的社会风貌。
(四)军事制度的变革
安史之乱促使唐朝军事制度发生了深刻变革,这些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后期的军事发展格局。
叛乱前,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与募兵制并行但府兵制为主导的军事制度。府兵主要来自均田农民,他们平时务农,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一旦国家有战事,便从各地府兵中征调组成军队。然而,安史之乱暴露出府兵制存在诸多弊端。长期的和平局面使得府兵逐渐失去了战斗意志和战斗力,府兵地位低下,待遇不厚,逃亡现象频繁发生。而且,府兵分布在全国各地,征调不便,兵源分散,难以在短期内迅速集结成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在安禄山的叛军突然来袭时,府兵制无法满足唐朝应对大规模叛乱的需求,导致唐朝在战争初期陷入被动局面。
为了应对叛乱,唐朝开始大量使用募兵。募兵制允许士兵通过自荐或募兵者的招募加入军队,官府给予士兵一定的报酬和装备。在平叛过程中,募兵凭借其灵活性和对战争的适应性逐渐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长期服役,接受较为系统的军事训练,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随着战争的持续,募兵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唐朝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募兵制的广泛实施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募兵需要支付薪资和提供装备,政府的军费开支急剧增加,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而且,募兵与将领之间的关系过于紧密,容易形成地方军事势力。将领通过募兵的过程,将自己信任和依赖的士兵聚集在身边,这些士兵往往对将领效忠,形成了以将领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这些军事集团在地方上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对中央集权构成了潜在威胁。
在平叛后期,为了解决军事制度的问题,唐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募兵制,加强对士兵的管理和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例如,设立了一些军事院校,培养专业的军事人才,提高士兵的军事素养。另一方面,为了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军事力量,朝廷试图加强对地方军队的控制。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后期藩镇势力逐渐壮大,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军事集团。藩镇在地方上不仅拥有大量的军队,还掌握了当地的财政和民政大权,实际上成为了半独立的政治实体。他们自行任免官员,征收赋税,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不听从中央朝廷的号令。这种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的统治基础,使得唐朝后期的政治局势变得极为复杂和动荡。
为了应对藩镇割据的问题,唐朝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这些措施往往收效甚微。在军事上,唐朝中央试图通过削弱藩镇的军事力量来达到控制的目的。例如,通过频繁调动藩镇将领,防止他们与士兵之间形成过于紧密的关系,以此来减少地方军事势力的独立性。然而,这种做法反而引起了藩镇将领的不满和抵触,加剧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在行政方面,唐朝中央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试图通过加强对地方行政事务的管理来限制藩镇的权力。但藩镇往往通过各种手段来对抗中央的监督,使得中央的政策难以在地方得到有效执行。
财政上,唐朝中央努力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以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一方面,通过加强对田赋、盐铁专卖等收入的征收和管理,来充实国库;另一方面,通过对藩镇的财政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和监督,防止藩镇过度聚敛财富。但藩镇通过隐瞒收入、走私等手段逃避中央的财政监管,使得中央财政在与藩镇的博弈中始终处于劣势。
这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和斗争贯穿了唐朝后期的历史,导致唐朝的政治局势越发混乱,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逐渐丧失。地方藩镇之间的争斗也频繁发生,他们为了争夺地盘、资源和权力,不断进行战争和冲突。这种内乱使得唐朝的社会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同时,外部势力也开始对唐朝的内部事务产生影响。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趁唐朝内乱之际,频频侵扰唐朝边境。他们在边境地区烧杀抢掠,掠夺财富和人口,给唐朝的边防带来了巨大压力。唐朝政府为了抵御外敌,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加重了国家的负担,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安史之乱后的军事制度变革陷入了恶性循环,唐朝政府在维持中央集权和控制地方势力之间苦苦挣扎,但始终未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最终导致了军事制度的混乱和国家统治的崩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