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们的经营成本也大幅提高,货物的运输费用增加,税收加重,导致商品价格飞涨。市场上的商品滞销,商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很多生意因此难以维持。通货膨胀严重,整个社会经济陷入了困境 。
(三)社会动荡
百姓们对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不满情绪。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如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等。这些起义军打着反抗隋朝暴政的旗号,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他们攻占城池,打击隋朝的统治力量,使得隋朝的社会秩序陷入混乱。隋朝政府为了镇压起义军,又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战争使得更多的百姓流离失所,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这种动荡的局面,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而大运河的修建,无疑是引发这一系列危机的重要导火索 。
四、长期积极意义
(一)经济繁荣
从长远来看,大运河的修建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促进了南北物资的流通,北方的小麦、棉花等农产品可以运往南方,满足南方市场的需求;南方的丝绸、茶叶等特产也能便捷地销往北方,丰富了北方百姓的生活。
商业贸易因此变得更加活跃,沿线城市迅速兴起,如扬州、杭州、苏州等,都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这些城市依托大运河的便利交通,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货物,经济迅速繁荣起来。扬州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南北物资的集散地,商业活动十分发达,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美誉。杭州则以其美丽的风景和繁荣的商业,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和富商巨贾,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大运河就像一条经济大动脉,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输送着养分,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 。
(二)文化融合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经济通道,也是一条文化纽带。它加强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运河沿线碰撞、融合。南方的婉约细腻与北方的豪放粗犷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诗词、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在南北之间传播,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许多文人墨客沿着运河游历,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描绘了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戏曲艺术也在运河沿线得到了广泛传播,不同剧种之间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
各地的风俗习惯、传统技艺也得以交流传承。北方的剪纸、面塑等民间艺术传入南方,与南方的刺绣、木雕等技艺相互融合,焕发出新的活力。南方的茶文化、饮食文化也传播到北方,丰富了北方百姓的生活。大运河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 。
(三)政治巩固
在政治方面,大运河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过运河,中央政府能够更加便捷地向地方传达政令,地方的信息也能迅速反馈到中央。这加强了全国的政治联系,使得国家的统一更加稳固。
而且,大运河的存在,让中央政府在面对地方叛乱时,能够迅速调兵镇压,维护国家的和平与稳定。它为后世王朝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朝、宋朝等朝代都对大运河进行了修缮和利用,使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
(四)后世沿用
大运河的影响延续至今,历经千年而不衰。唐朝、宋朝等朝代,都对大运河进行了修缮和利用,使其在不同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元明清时期,大运河依然是重要的交通命脉,承担着南粮北运等重要任务。
元朝时期,为了缩短南北运输距离,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道和疏浚,形成了今天大运河的基本格局。明清时期,大运河的运输功能更加完善,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即使到了现代,大运河的部分河段仍然在航运、灌溉、防洪等方面发挥着作用。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
五、历史评价
(一)古人观点
古人对杨广修运河的评价褒贬不一,充满了争议。唐朝的许多文人、史学家对杨广的这一举措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他一方面看到了大运河给后世带来的便利,认为如果没有杨广巡游享乐的行为,修运河的功绩可以与大禹治水相媲美;另一方面,也指出了隋朝灭亡与大运河修建带来的沉重负担有很大关系。
其他一些史学家也多强调修运河给当时百姓带来的苦难,将其视为隋朝暴政的体现。他们认为杨广不顾百姓死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政治野心,强行征调大量民工修建大运河,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