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在中华大地的东南一隅,是百越民族的聚居地。在秦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进程中,许多不甘心屈服于秦朝统治的中原世族纷纷选择南迁避难,最终抵达了这片东南之地。
这些中原世族的到来,给当地原本平静的原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们与百越之人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摩擦和融合。在这场旷日持久过程中,一种奇妙的融合开始悄然发生。
中原世族带来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与百越之人独特的风俗习惯相互交融,彼此取长补短。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全新的群体——山越之民逐渐形成。
山越之民既保留了百越民族的一些传统特色,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的精华,他们的生活方式、语言、信仰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其中受汉家世族影响,形成了宗族统治的结构。
整个大汉期间,汉人与山越之人也保持着一定交流,也有不少汉裔的山越之人在朝廷任职如严白虎、陈登之人,但是这些职务多是朝廷对山越之地的怀柔安抚政策,基本就是在认同中央正统下,给予他们的自治权力。
诸葛亮知道要将山越完全降服、融合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他此次行动的主要目标并非与山越一决高下,只要能达成和解,山越承认朝廷的正统地位,其他问题都可以逐步解决。
山越保留异族习性,民风彪悍,崇尚强者,所以,在正式招降之前,诸葛亮要先给山越一个下马威,让他们见识一下汉军的真正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占据有利地位,为后续的和谈奠定基础。
山越联军善于丛林作战,崎岖山路健步如飞,行迹难以追踪。但是受汉文化影响,大部分形成势力的山越宗族是半耕种半游猎的社会群体,他们多依托山脉,在山脉、平原交界之地,群居形成镇或者县城规模。
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放弃对山越军队的追踪,改变策略,直接派遣大军攻打山越人的县城,逼迫山越人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而现身。
在三个势力中,诸葛亮选择了距离豫章城最近的张节宗部作为首要目标。张节宗部位于豫章南部,与豫章城相距仅五十公里,约有三万多人。
两城之间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大平原,地势平坦开阔,视野极为宽广。黄忠率领着一万名剽悍的骑兵,如同汹涌的洪流,一日时间,迅速抵达了张节宗部所在的县城。
这座县城与中原的县城相比,显得颇为简陋。城墙虽然是用麻石堆砌而成,但由于缺乏大型工具和足够的财力,围墙的高度仅有六米左右,宽度也不过两米。远远望去,围墙略显得有些单薄。
城内的房屋大多是用土坯和茅草搭建而成,显得十分破旧。只有府衙和宗部大户的府邸才是用砖石砌成的瓦房,在一片土黄色的建筑中显得格外突兀。
当黄忠率军赶到时,城内的多数人员早已像逃入了深山之中。只有一些老弱病残因为行动不便而滞留在城内。
这些人看似软弱,但他们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相互搀扶着站到城头之上,准备与黄忠的军队展开生死搏斗。
这群人中,有一位年迈的老者尤其引人注目。尽管已老态龙钟,但他的箭术却是颇为精湛。在一百二十步的距离,他竟然能够与黄忠你来我往地对射好几箭,每一箭都精准无比,险些致命,让黄忠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终究还是年龄不饶人,在经过几轮激射后,这位老者因为体力不支,无法再拉动弓弦。
最终,黄忠以死伤十几人的代价,成功地攻下了这座城池。按照诸葛亮的指示,黄忠并没有屠城或者将城池付之一炬,而是下令将城内所有的米、盐、铁器、牲口、俘虏以及城内祖庙中的所有物件一并打包带走回豫章。
山越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导致其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因此,山越人所需的许多重要物资都依赖于与汉人进行交换来获取。
带走这些物资对于山越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这将使他们陷入生存困境。通过控制必要物资的供应,也是一种与山越人的谈判筹码。
至于带走祖庙中的所有物件,是因为诸葛亮听闻,山越人的信仰主要集中在各宗的先祖身上。他们对先祖充满了敬畏和崇拜之情,这种信仰才使得形成了以宗族为核心的地方势力。因此,带走祖庙的东西,更能刺激山越人主动出战。
果不其然,黄忠率领军队返回的途中,突然听到后方传来一阵嘈杂的喊叫声。他回头望去,只见张节正率领着一群山越宗部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这支军队可谓是鱼龙混杂,其中既有身穿兽皮甲胄的正规兵卒,也有身着朴素桑麻衣物的平民百姓,甚至还有一些十三、四岁的少年。他们的脸上都充满了愤怒,嘴里不停地咒骂着,仿佛要将黄忠生吞活剥一般。
黄忠一脸淡定,下令道“列阵!”一声令下,汉军有序的摆开架势,准备迎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再统东汉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再统东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