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风头过后,再通过李家村的成功案例去说服领导层,但这一过程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这对急需帮助的村子来说有些奢侈。
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临时方案——大规模育种,并在南山新开垦的土地上进行试验。
首先,不再种植春玉米,腾出土地尝试更多作物;其次,新开发的地块四周被林子包围,适合用作育种场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动员村民们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这成了杨晓波今晚召集大壮和石根商量的重要议题。
走进屋子,两人看到一桌子简单的下酒菜摆在炕桌上,还有杨老太爷悠闲地抽着烟袋。今年又迎来了好收成,大家都心情愉快。杨晓波端上了从城里带来的午餐肉罐头,与他们聊了起来。此前二人对如何处置秦家村村民私自耕种杂交玉米的事已经有了初步的商讨,现在则准备听听晓波的意见。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话题并没有围绕着这件事继续。
"爷爷、大哥(指大壮),我找你们过来有件事要和你们商量。”说着,杨晓波拿出一摞钱,“我打算在村子里建所学校。”
听到这话,在座的人都愣住了。尤其是杨大壮和石根两人惊讶不已,“建学校?这是什么新东西?”
杨晓波肯定地说:“没错,就是要建一所能教孩子们读书识字的地方。将来咱们的孩子们都可以来这里学习基础知识,不再整天只知道在村里玩耍了。”
杨大壮和石根互相看了看,又将视线投向沉默良久的老大爷身上。如此重大的决策,最好还是让老人家定夺一下为妥。
“别光看着我啊。”老爷子轻笑着,示意大家注意听年轻人讲话。接着,他的目光里流露出鼓励与赞许之情,转向孙儿:“说吧,具体是怎么想的呢?”
李家村的老李头刚刚的态度让大伙明白了,他其实是赞同的。
“再穷不能穷孩子,再难不能难教育!”
老李头这简单的话语让几人内心一震。随后他便开始阐述之前的计划。
这次,几个人的反应比之前建立学校更加惊讶。“你是说要把新种植的方法推广开来?”李铁最先沉不住气地问道。
老李点头:“对啊,只要有合适的土地和劳力,我想这是可行的。”
“必须干!这绝对是大事!”一旁的李刚拍桌说道,脸上因为兴奋而微红。如果能够大面积种植,不仅李家村的人能受益,周围的村子也会获利。
更重要的是,这是在为新的共和国做贡献。“这钱你们拿回去吧,村里的建设暂时还用不着。”老李说完将钱推给老李头,“要是真当咱们是村里的一员,你就收下。”
面对这样的诚恳,李刚二人感到十分愧疚,现在才明白办学是多么不容易。“盖学校需要房舍、桌椅、课本和教师费用,这些都需要花费不少的钱。”
“要是你能当李家村的一份子,别推辞啊!”听了这话后李家人更觉得理亏,对老李更加信服了。
此时老李头又开了口:“建校的场地不成问题,咱们村东有块旧窑洞,稍加修整就行。”
李刚自然知道那地方,“房子的修缮各家都能出一把力,木料不够的问题也不成问题。”
接着他们商讨了其他的具体细节——从筹集建筑材料到邀请教师等具体事务也逐渐有了框架。“找老师的事情我们还可以请示镇上领导寻求帮助。”
“如果不行,我们就自己动手教,先让孩子会写字和简单的算术。”
“不如就你来担任校长?”众人纷纷表示赞同老李这个提议并认为由其来管学方便多了。
之后老李头负责学校的整体运作,并且着手准备更多事宜。
第二天老李返回京城,开始全力操办相关事项,半月过去后李家村的村民开始响应,把破旧的地方进行整修;木材由每户人家提供;瓦工们忙着打造三间房子的地基。一切井井有条地进行,最终三间屋子初见规模。玻璃窗子装上了门板订好了。村里手艺好的人也开始忙碌起来。
一张张课桌快速完成,并堆放在一起,待新学校建成后搬运进去即可。村民们积极努力工作,为建校贡献力量。
消息传出,在邻近村庄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
不久之后,老李回京城向有关部门汇报争取批准后拿到了一批基础物资,并承诺后续会陆续供应更多的教育资源。经过几个月的忙碌,在十二月初冬季节,学校终于建好。
接下来就是等待第二年春天开学仪式正式开始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到了年底,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老李特地去了一趟城里的红旗小学请求支持。老校长听闻杨家庄建小学之事非常感动,在了解具体情况之后也给予了尽可能多的帮助。
新年一过万象更新之际,杨家村小学得到了上级政府的认可以及首批补贴,还有精神上的肯定。虽然仍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但是有了这一份鼓励与实际的支持,所有人对于未来的教育事业都充满希望和动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秦:三千大雪龙骑踏咸阳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秦:三千大雪龙骑踏咸阳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