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清晨七点,林舟的闹钟还没响,老周的电话就打了过来:“林老弟,快起!铜壶交流会人多,去晚了好东西都被挑走了!”林舟揉了揉眼睛,迅速洗漱完毕,把提前准备好的铜器除锈剂、软毛刷、放大镜塞进背包,还特意带上了一块小铜镜——老铜器鉴别常用,能通过反光看铸造痕迹。
打开直播,镜头对准背包里的工具,直播间里已经涌进两千多网友,弹幕里满是“林哥早”“今天看铜壶”的留言。“各位,今天去郊区古玩市场的老铜壶交流会,路上先跟大家讲铜壶的核心工艺——失蜡法和翻砂法。”林舟一边往楼下走,一边对着镜头讲解,“失蜡法是清代高端铜壶常用的,先做蜡模,再裹泥烧制,蜡化后留下泥模,往里面浇铜水,出来的铜壶没有分型线,表面光滑;翻砂法是民国常用的,用沙子做模,分上下两部分,浇铸后会有一条分型线,需要后期打磨,但痕迹还在,这是区分清代和民国铜壶的关键。”
弹幕里有人问:“林哥,怎么看分型线啊?我家有个老铜壶,不知道是哪年的。”
“找铜壶的底部或侧面,”林舟拿出手机,翻开提前存的分型线照片,“翻砂法的分型线是一条细小的凸起,有的会打磨掉,但仔细看能看到痕迹;失蜡法没有这条线,表面是整体铸造的,没有拼接感。另外,失蜡法的铜壶纹饰更精细,比如龙纹、凤纹,鳞片清晰,翻砂法的纹饰相对粗糙,细节模糊。”
四十分钟后,林舟和老周在古玩市场门口汇合。市场里已经挤满了人,临时搭建的摊位上摆着各式铜器:圆腹的铜壶、三足的铜炉、带耳的铜锅,还有小巧的铜墨盒。林舟刚走进去,就被一个摆在角落的铜壶吸引了——壶身是扁圆形的,刻着缠枝莲纹,壶嘴弯曲如鹤颈,壶把是弧形的,握在手里很舒服。
摊主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姓赵,正坐在小马扎上抽烟,看到林舟盯着铜壶,笑着说:“小伙子,懂行啊?这是我爷爷当年用的煮茶铜壶,民国二十年的,翻砂法做的,要价两千五。”
林舟戴上手套,拿起铜壶对着镜头:“各位看这壶的工艺——首先找分型线,”他指着壶底侧面,“这里有一条细小的凸起,是翻砂法的分型线,打磨过但痕迹还在,符合民国特征。再看纹饰,缠枝莲纹是手工錾刻的,不是铸造的,因为铸造的纹饰边缘会有毛刺,錾刻的边缘光滑,这是民国铜壶的常见工艺。壶嘴是‘鹤颈嘴’,弧度自然,没有变形,说明保存得很好。”
他又用手掂了掂重量:“民国铜壶常用‘黄铜’,比清代的‘紫铜’轻,这壶拿在手里的重量符合黄铜特征,再看包浆,是‘传世包浆’,颜色是深褐色,不是做旧的黑色,用软布擦一下(轻轻擦拭),能看到包浆很温润,没有掉色,是真品。”
“老人家,这壶有个小瑕疵,”林舟指着壶盖,“壶盖的边缘有点变形,盖不严实,影响使用。我给您两千,您看行不?”
赵大爷愣了一下,随即点头:“行!小伙子实在,就按你说的价!这壶放我这也没人用,给你正好能派上用场。”
弹幕里刷起“林哥砍价成功”“学到了分型线”,还有网友发私信:“林哥,我家的铜壶有绿锈,怎么清理啊?”
“绿锈分两种,”林舟对着镜头讲解,“一种是‘无害锈’,是铜氧化形成的碱式碳酸铜,颜色是淡绿色,用软毛刷蘸清水轻轻刷就能掉;另一种是‘有害锈’,是氯化铜,颜色是深绿色,会腐蚀铜器,需要用除锈剂,比如我带的这种(拿出除锈剂),喷在锈迹上,等两分钟用软布擦,别用硬刷子,会划伤铜器。”
刚收好铜壶,老周就拉着林舟往另一个摊位走:“林老弟,快来看!这有个清代的失蜡法铜壶,摊主开价八千,你帮我看看值不值。”
摊位上的铜壶比刚才那只更精致,壶身刻着龙纹,壶底有“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识,摊主是个穿夹克的男人,正拿着放大镜给围观的人看:“这是乾隆年间的失蜡法铜壶,你看这龙纹,鳞片多清晰,没有分型线,绝对是真品!”
林舟接过铜壶,仔细看了看:“各位看这壶的龙纹,确实精细,但有个问题——龙纹的风格是‘民国仿乾隆’的,乾隆时期的龙纹更凶猛,龙角是‘鹿角形’,这壶的龙角是‘牛角形’,是民国的风格。再看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是电脑刻的,字体边缘特别光滑,没有手工刻的刀痕,是现代仿品。还有包浆,是用化学药剂做的,颜色发黑,一擦就掉(用软布擦了擦),你们看,布上有黑色痕迹,这是假包浆的特征。”
摊主脸色一变,还想辩解:“你懂不懂啊?这就是清代的!”
“我做鉴宝直播这么多年,不会看走眼,”林舟拿出手机,翻开清代乾隆铜壶的照片,“你看真品的龙角、款识,和你这壶完全不一样。要是想卖真东西,就拿出诚意,别用仿品糊弄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