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中会赶车的把式们也被征集起来,一家人一起,赶着一辆马车或者一辆牛车,前往迁安。
而那些从各地强制捆绑过来的百姓,在吃了几天饱饭之后,也开始被强制性的携带粮食迁徙。
宋玉成把粮食分散打包,十六~四十岁以下的男人,每人携带四十斤粮食,女人携带三十斤。四十岁以上的,男人携带三十斤,女人携带二十斤。
十~十五岁的小孩,无论男女,每人携带十五斤。十岁以下的小孩,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不用携带。
而实际上,这些难民里,根本就没有五十岁以上的,建奴抓苦力,可不会抓干不动活的老人,五十岁以上的,要么就被杀了,要么就被丢弃掉了。
开始的时候,那些难民并不愿意去帮建奴背什么粮食,可是当新建奴告诉他们,他们背着粮食就是他们自己路上的口粮,背少了或者不愿背的,路上饿肚子可没人管。
难民们顿时都觉得新建奴规定的数量太少,他们还是愿意多背一些的。
新建奴还规定了每二十口人里,必须有一人要多背口铁锅,要不然路上就会没锅做饭吃的时候,很多难民们还是愿意多出这份力的。
除了人力背粮,还有近四万头牛,一万多头驴全部加入运粮队,一次也能运走十万石。
就这样,遵化城里的五十万石粮食,被难民们直接就背走了近十万石,加上车运,一次就运走粮食十六万石。
只十八日一天就运走粮食三十六万石,建奴抢到遵化的粮食,一天就运走了六成。从遵化到迁安,沿途全是背着粮食走路的百姓。
而拉着一车车物资的马车骡车沿着黎河走赵家沟过景忠山与大峪山中间的平地到白庙,好几年前,大少就在这里弄了块地,搞了一家木工作坊。
当地的村民总共也就二十来户,五六十号人,加上这地方穷乡僻壤的,也没什么人,大少就顺带把这些村民里有些体力的老人,都请到这木工作坊里来打了下手,工钱虽然不多,却能混个饭饱。
就算是那些没在木工作坊做工的老人,要到木工作坊混顿饭吃,木工厂的管事也不干涉,依然是笑呵呵的,笑脸相迎。
村里的小孩想到木工作坊去混饭吃,那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管事也是笑呵呵的从不沉脸。
村民们高兴了,这相当于有人帮养老还帮养小,他们的儿女自然也是乐意的,因此这家小作坊在白庙村人缘很好。
这个作坊专门打造那种又长又宽的灌斗,这种农具,主要出现在南方水稻收割的时候,在水田里打稻谷脱粒用的,这么一个灌斗,可以轻松装下二十石以上的粮食。
这几年来,这个木工作坊在这里打造了三千个这样的灌斗,可这东西在北方不实用,根本就卖不出去。
几年下来也没卖出去过几个,大量的灌斗就这样积压在白庙这个地方。
这几年来,这个小木工作坊算是亏得一塌糊涂,当地的村民都不知道这卖都卖不出去的东西,每天还在做到底为什么?都觉得是有钱人吃饱了撑的。
好在这木工作坊,虽然东西卖不出去,但工钱从来不拖欠,饭也是顿顿管饱,这村里的老头子们这些年来也吃的红光满面的。
反正也是混口饭吃,赚不赚钱的东家都不在乎,他们又何必多管闲事,自然也是乐享其成。
就这样,这个小小的偏僻的不能再偏僻的小村子白庙,别的东西不多,就是那满地没用的灌斗多的不行。
自打去年,建奴入了关,白庙村赵家沟的村民全都钻了景忠山,大峪山的老林子,这个白庙村突然就没了人,那倒扣于地,堆的一摞一摞的灌斗也没人管了。
崇祯三年二月十八日的傍晚,好几个月没有人走动的白庙官道上,突然来了无数的马车骡车。
他们到了白庙这个地方就停了下来,开始把那倒扣的灌斗翻正,抬到了白庙码头,每四个灌斗拼在一起,把灌斗上的耳朵用四根圆木穿了,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四方组合的简易平底船。
把骡车马车上的大箱子全装上了平底船,又一组一组的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组五十节的长龙船,就如同大江大河放木排一样。
.就这样忙了一个晚上,四千多辆马车骡车上的箱子全部被装上了八条这样的长龙船。
一千多骡车马车运送的粮食又装了四条长船。空闲出来的马车牛车重新返回遵化,继续运送粮食。
至于那些粮食用牛车运输的,并没有走这条线,而是沿着官道与步行的难民们一起,直接奔迁安下游滦河青龙河交汇处去了。
二月十九日,横河白庙村码头的长龙船开始放排,十二条排船顺流而下,不到一个小时就过了兴城,四小时过迁安,直奔出海口。
当天下午过滦州,在滦州下游十里的王腰庄停了下来。这里是大少三年前花钱建的一处海船码头,这里是大型海船最远可以停靠的地方,东海,南海两舰队的战舰全部停放在这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