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决战奉天城(784年)
奉天城此时已经成为唐朝对抗朱泚叛军的重要堡垒。朱泚在占据长安后,自恃兵力强大,不断组织军队对奉天发动进攻。他集结了大量的军队,企图一举攻下奉天,彻底消灭唐廷的抵抗力量。
李晟到达奉天后,迅速投入到抗敌的战斗中。他深知奉天城的战略重要性,如果奉天城失守,唐廷将失去最后一个可以据守的据点,整个局势将更加不可收拾。因此,他在城内积极组织防御,加固城墙,修筑防御工事,储备粮食和弹药。同时,他还对士兵进行了严格的训练,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
在防御战中,李晟与叛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叛军采用各种攻城战术,如云梯攻城、投石车攻城等,但都被李晟巧妙地化解。李晟组织士兵进行反击,他亲自登上城墙指挥战斗,用弓箭和投石器打击叛军。在战斗中,李晟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和勇气,他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亲临前线,激励士兵奋勇杀敌。
有一次,叛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他们调来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对奉天城的南门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南门的守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城墙在叛军的攻击下出现了多处破损。在这危急时刻,李晟亲自率领一支精锐的部队赶往南门。他指挥士兵用火油浇在叛军的攻城器械上,然后点火焚烧。一把大火过后,叛军的攻城器械大部分被烧毁,士兵们也开始慌乱起来。李晟抓住这个时机,率领士兵发起了反击。他手持长剑,身先士卒,冲入叛军阵中。士兵们在他的鼓舞下,也纷纷奋勇向前,与叛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经过一番苦战,叛军的进攻被成功击退,奉天城得以转危为安。
在坚守奉天的日子里,李晟还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谋略。他知道奉天城内的物资有限,不能长期与叛军进行消耗战。于是,他一方面加强防御,等待援军的到来;另一方面,他派出小股部队出城袭扰叛军。这些小股部队在夜间深入敌后,破坏叛军的粮草补给线,打乱叛军的部署。这一系列的袭扰行动让叛军疲于应对,他们的士气逐渐低落,而奉天城内的唐军则士气大振。
三、复兴篇:再造社稷的关键之战——平定朱泚之乱
(一)战略布局
随着局势的发展,唐廷意识到必须主动出击才能彻底平定朱泚之乱。德宗皇帝将收复长安的重任交给了李晟。李晟被任命为“京畿、渭北鄜坊商华兵马副元帅”,实际掌控关中军事大权。此时,李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方案。
李晟深知,叛军势力庞大且分布广泛,要与他们进行全面对抗,必须联合各方的力量。他首先联合了马燧、浑瑊等名将,这些名将都有着自己的军事势力,他们在关中地区有着丰富的人脉资源和作战经验。李晟通过与他们的联合,整合了关中唐军的力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联盟。
在军队的部署方面,李晟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他根据各方军队的特点和优势,分配了不同的任务。他将自己的神策军作为主力部队,负责正面进攻。神策军经过长期的训练,军事素质高,装备精良,是一支精锐之师。而马燧、浑瑊的部队则被安排在两翼,负责包抄敌军,切断敌军的退路和补给线。
同时,李晟还十分重视情报工作。他派出大量的探子深入敌后,收集叛军的情报。通过这些情报,他了解到朱泚手下的将领之间存在矛盾,朱泚的统治也不稳定,他的部分将领对朱泚并不忠诚。这一情报让李晟意识到,可以在敌军内部制造分裂,从而削弱叛军的战斗力。
(二)三路进击长安(784年7月)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后,李晟率领唐军开始了对长安的收复之战。他制定了三路进击长安的战略计划。
西路军:李晟率领主力部队经武功(今陕西武功县)、周至南下,直逼长安西门。这一路线选择得非常巧妙,武功和周至都是长安西面的重要据点,控制了这两个地方,就能够从西面打开长安的大门。李晟率领的主力部队一路上势如破竹,他们沿着渭水南岸快速行进,迅速突破了叛军在沿途设置的一些防线。士兵们士气高昂,在行军途中不断地高呼着“收复长安,复兴唐室”的口号,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疑兵之计:为了迷惑敌军,李晟同时命偏师佯攻北门。这个计策非常成功,朱泚得知唐军佯攻北门的消息后,急忙调兵遣将前往北门防御。他以为北门是唐军的主攻方向,于是将大量的兵力集中在了北门。然而,他却不知道这只是李晟的一个计谋。在朱泚将兵力集中在北门的同时,李晟的主力部队则顺利地推进到了长安西门附近。
夜袭皇城:利用秋收农忙时节,李晟亲率精锐昼夜兼程,绕道禁苑后夹击叛军。秋收时节,百姓都在田地里忙碌着,道路上的人员往来较少,这为李晟的奇袭提供了有利条件。李晟的部队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地绕过了叛军的主要防线,潜入了禁苑。禁苑是长安城内的一片重要区域,这里地势开阔,树木丛生,是一个很好的隐蔽场所。李晟的部队在禁苑中潜伏了很长时间,等待着最佳的攻击时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古今名人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中国古今名人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