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们发现叛军的防守出现漏洞时,李晟果断下令发起攻击。他们像猛虎下山一样冲向长安城内的皇城。此时,城内的唐军降卒也积极响应李晟的号召,他们在城中发动了起义,打开城门迎接李晟的军队。朱泚的军队在内外夹击下,迅速崩溃。李晟率领唐军一路冲杀,终于攻破了通化门(长安东门),成功地进入了长安城。
(三)关键转折
在决战长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关键转折。其中,朱泚急调泾原主力迎战,却导致长安防守空虚,李晟抓住了这个绝佳的战机。
朱泚在得知李晟率军逼近长安后,深知长安的安危系于一线。他认为只有调泾原的主力回援长安,才有可能守住长安。于是,他急忙下令泾原主力撤回长安。然而,他却没有考虑到此时长安城内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一旦泾原主力离开,长安城的防守将会变得十分脆弱。
李晟敏锐地察觉到了朱泚的这个失误。他当机立断,率领神策军快速向长安推进。当泾原主力还没有完全回援的时候,李晟的军队已经接近了长安城。他率领士兵们日夜兼程,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了长安城下。此时,长安城内的叛军因为泾原主力的撤离而陷入混乱,他们的防守出现了许多漏洞。李晟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发动了攻击。
在攻击长安城的过程中,李晟充分发挥了唐军的战斗力。他率领士兵们冲破了叛军的防线,一路向着城中推进。长安城内的百姓也纷纷响应唐军,他们为唐军提供情报,帮助唐军打击叛军。在这种情况下,朱泚的叛军陷入了绝境。李晟的军队在城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巷战,经过一番苦战,李晟终于成功地清除了城内的叛军,朱泚被迫率领残部出逃。
四、传奇篇:忠义无双的将帅风范
(一)拒收玉玺,一心奉君
在平定朱泚之乱的过程中,李晟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度。当时,朱泚称帝后,一些叛军将领试图劝说李晟也参与到他们的阵营中来,甚至有人暗示可以让他做皇帝。然而,李晟断然拒绝。他说:“臣当灭贼,迎还乘舆!”这句简单而坚定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他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权力和财富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极具诱惑力的。但李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恢复唐朝的统治,拯救国家和百姓于水火之中。他的这种忠诚不仅赢得了唐廷的信任,也为唐军树立了榜样。士兵们看到自己的将领如此忠诚,更加坚定了跟随李晟作战的决心。
(二)严明军纪,深得民心
李晟在军旅生涯中一直非常重视军纪。他认为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仅仅取决于士兵的军事素质,还取决于军队的纪律。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不仅能够提高战斗力,还能够赢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在收复长安的过程中,李晟对军队的纪律要求更加严格。他下令“掠民必斩”,严禁士兵在战斗过程中抢掠百姓的财物。他的这一命令在士兵中得到了严格的执行。士兵们在战斗中严格遵守军纪,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这种做法赢得了长安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长安百姓对李晟的军队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为唐军提供粮食和物资,帮助唐军伤病员进行治疗。在唐军与叛军作战时,百姓们还在城中为唐军提供情报,帮助唐军掌握叛军的动态。可以说,李晟的军队能够在长安城顺利平叛,与长安百姓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三)功成身退,不恋权柄
李晟在平定朱泚之乱后,成为了唐朝的功臣。然而,他却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也没有贪恋权力。他自请解除副元帅衔,仅留凤翔节度使的职位。他深知,在唐朝的政治环境中,权力的过度集中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他还劝诫德宗防藩镇过度膨胀,这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李晟的功成身退之举,不仅显示了他的高风亮节,也为他避免了陷入唐朝后期复杂的党争之中。尽管在他晚年的时候,还是因为一些复杂的政治原因被牵连进党争,受到了宦官集团的构陷。但他的这种功成身退的态度,成为了后世将领学习的榜样。
五、名将的终章与历史回响
(一)晚节未保的遗憾(801年)
李晟在晚年的时候,尽管已经退出了核心的军事和政治权力舞台,但仍然未能完全摆脱政治斗争的影响。唐朝后期的党争日益激烈,宦官集团势力膨胀。李晟因为之前的一些言行,被宦官集团视为眼中钉。他们诬陷李晟,给他罗列了一系列的罪名。
在宦官集团的构陷下,李晟的声誉受到了一定的损害。尽管后来得到了部分平反,但他的晚节未能完全保全。这与他早年英勇善战、忠心耿耿的形象形成了一定的反差。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一生功绩。他在唐朝中期的平定朱泚之乱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古今名人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中国古今名人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