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如璀璨星辰,即便历经岁月的洗礼,光芒依然闪耀。韩愈,这位生于 768 年(唐代宗大历三年)的河南孟州人,便是其中之一。他的命运从一开始便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三岁丧父,年幼的他便只能在兄长韩会的庇护下成长。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对他格外眷顾,兄长不久后也早早离世,年幼的韩愈不得不跟随嫂郑氏避居宣城。
在宣城这个相对宁静的地方,韩愈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但家庭的变故并未让他沉沦,相反,寒门的困境反而激发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望。他自学成才,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磨砺自己。那时的他,虽然生活清苦,却心中怀揣着“学以为仕,扶正祛邪”的伟大志向。他深知,唯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为这个动荡的社会带来一丝清明。
与此同时,韩愈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逐渐衰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日益严重。原本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学也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强烈冲击,社会伦理道德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在这样的环境下,韩愈敏锐地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决定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一切。
一、逆鳞而起(792 - 806)
科举困局与直言敢谏
韩愈的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唐代,科举考试是文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但竞争异常激烈。韩愈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前三次都铩羽而归。但他并未因此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当时人才制度的弊端。于是,他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马说》,以千里马不遇伯乐为喻,辛辣地讽刺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机制。在文中,他大声疾呼:“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敢于批判现实的勇气。
终于,在第四次科举考试中,韩愈成功中举。然而,他的仕途并未因此而一帆风顺。考中进士后,韩愈还面临着吏部的铨选考试。在这期间,他任节度使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等职,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当时,关中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但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却隐瞒灾情,不向朝廷上报。韩愈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他不顾个人安危,冒死写下了《论天旱人饥状》,向朝廷揭露关中饥荒的真相,请求减免赋税,赈济灾民。然而,他的直言敢谏触怒了当时的权贵,最终被贬为阳山令。
阳山是一个偏远荒凉的地方,条件十分艰苦。但韩愈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在任期间,依然尽心尽力地为百姓做事。他深入了解当地的民情风俗,积极推行教化,使当地的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在《县斋有怀》一诗中写道:“求官去京国,十载困名场。归来遭斥逐,去我应茫茫。”虽然充满了被贬的苦闷,但也体现出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初露锋芒
在阳山任上,韩愈开始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并着手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始作《原道》《原性》等文章,批判佛道思想,重新树立儒家道统。在《原道》中,他明确提出:“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认为,儒家的道统是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而佛道思想则是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的根源。他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后来的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韩愈在文学创作上也初露锋芒。他主张“文以明道”,认为文章应该服务于儒家道统的传播,应该具有实用性和思想性。他的文章打破了以往骈文的束缚,开始采用散体的形式,使得文章更加流畅自然,富有表现力。他的《原道》《原性》等文章,语言简洁明了,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成为了古文运动的先声。
二、文胆风骨(806 - 819)
中兴文坛与古文运动
806 年,韩愈结束了在阳山的贬谪生活,转任国子监博士。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了文坛上的一颗新星。他广招门徒,其中就有李翱、皇甫湜等杰出的人才。他积极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学素养,鼓励学生写出有思想、有内容的文章。
在韩愈的推动下,古文运动逐渐兴起。他门的弟子们纷纷响应,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韩愈自己也身体力行,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他的《师说》就是古文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在文中,他针对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着名论断。他强调,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只要有学问、有道德,都可以成为老师。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古今名人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中国古今名人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