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州地处江南,虽然景色优美,但对于刘长卿来说,这里却是他宦途的尽头。晚年的他,在吴越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诗风转变:贬谪后作品更趋沉郁冷峭,如《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仕途的不顺使他的诗歌风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昔日的清冷孤峭变得更加沉郁冷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无奈。
四、诗歌成就:五言独步,清音绕梁
(一)“五言长城”之称的由来
刘长卿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五言律诗上。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五言律诗,其作品在当时就备受推崇。“安史之乱后诗坛凋敝,刘长卿以五言律诗见长,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时人推为‘五言长城’。”他的五言律诗在格律、对仗、炼字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他对五言律诗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继承了前人的传统,更在于他能够推陈出新。在炼字方面,他精心雕琢每一个字,力求使诗歌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例如“风雪夜归人”中的“归”字,简单而又深刻地传达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主题与风格演变
1. 前期(赴京前):山水游历与隐逸之思
刘长卿早期的诗歌多以山水游历和隐逸生活为主题。在他的笔下,山水是一种宁静、美好的象征。“如《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 中期(贬谪期):怨愤与孤愤交织
贬谪经历使他的诗歌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怨愤和孤愤之情。“如《酬屈突陕》:‘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乡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这首诗表达了他被贬后的孤独、贫困和对未来的迷茫。”
3. 后期(江淮时期):故国之思与生命感叹
晚年的刘长卿在江淮地区,他的诗歌更多地体现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叹。“如《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这首诗通过对贾谊的凭吊,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三)后世评价
1. 《旧唐书》的评价
《旧唐书》对刘长卿有“性疏旷,多所轻忽,故人多疏之”的记载,但同时也承认他的诗名。这反映出刘长卿性格上的直率,可能得罪了不少人,但他在诗歌方面的才华却无法被忽视。
2. 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推崇
白居易、刘禹锡等中唐诗人对刘长卿的诗艺推崇备至。他们欣赏刘长卿诗歌中简洁凝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
3. 近代学者观点
近代学者认为,贬谪经历反而成就了刘长卿的诗风,使他成为“乱世清音”的象征。“陈衍评价:‘长卿诗如寒泉漱玉,清音千古。’他的诗歌就像寒泉冲刷玉石,发出清澈悦耳的声音,历经千年而不朽。”
五、生平憾事与历史评价的悖论
(一)刚直性格的反噬
刘长卿的性格刚直,这一性格特点在他的人生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他刚直的性格使他在面对权贵的不公时,敢于挺身而出,维护正义。但这种性格也使他在仕途上屡屡受挫。“刚直性格的反噬:性格刚介不改,屡因直言遭贬,未能如王维、韦应物般委婉避祸。”
在与李辅国、新贵等权贵的冲突中,他的直言不讳使他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无法像王维那样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中立,也没有韦应物那样的圆滑世故,因此他的仕途充满了坎坷。
(二)诗名与仕途的倒置
刘长卿的一生是诗名与仕途倒置的一生。他在仕途上一直未能取得很高的成就,多次被贬谪,最终潦倒于吴越间。然而,他的诗歌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诗名与仕途的倒置:生前仕途坎坷,死后诗名日隆,成为中唐诗坛清冷孤峭一派的代表。”
他的诗歌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诗名却越来越高。他的诗歌成为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认可。
(三)历史争议
1. 《旧唐书》的记载
《旧唐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存在一些争议。如对他性格的描述,虽然提到了他“性疏旷,多所轻忽”,但并没有全面地反映他的性格特点。他在诗歌创作中的执着和才华在《旧唐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2. 近人研究中的不同观点
近人在研究刘长卿时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他的诗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主题较为狭窄,多局限于个人的身世之感。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他的诗歌在艺术价值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他的清冷孤峭的风格是唐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古今名人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中国古今名人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