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三家关系好,且大家都是值得信赖的伙伴,大家过的都好,他们也更能相互照顾。
所以不管是卖冰砖的鲁家,还是卖泥炉的徐家,萧老爷子和李青雅根本就不嫉妒。
聊完了刚才卖泥炉的事儿,大家又把目光放在了两个装满了蜂窝煤的桶上面。
“这一桶蜂窝煤份量可不轻!”
最先从萧老爷子手中接过桶的徐海国提了提这一桶煤的重量,忍不住说道。
“可不是,这一桶蜂窝煤有二十一块,是每家每户用一个星期的量!”
不等大家询问,徐朝主动将领到煤炭的数量报了出来。
“怪不得昨天小区群里提醒大家提个大桶来装!”
几人边聊天,边轮到提着两桶蜂窝煤回了家。
空间里每茬庄稼丰收后,庄稼的杆叶都被徐家仔细放在空间土地上用太阳晒干,然后一捆一捆捆绑起来放在空间仓库。
如今空间仓库堆放柴禾的地方可是堆着不少晒干的土豆藤、稻草秸秆、小麦秸秆、玉米杆等,足够他们家使用了。
所以领取的蜂窝煤,徐海国直接放在了厨房的一角。
“来看看我们今天的收获!”
一放好东西,大家就进了空调房,将今天卖泥炉赚得的工分卡或者以物换物的物资从袋子里倒在了地板上。
徐莱和宋秋娥连忙将一把工分卡划到一边数了数。
工分卡有两十工分的,也有五工分和一工分的,母女两个数了数,一共有一百二十六工分。
这是十三个泥炉的价格,其中有两个家里情况实在不太好,一直在降价,宋秋娥偷偷给他们两人少了两个工分。
另外有两个买泥炉的则是用东西换。
其中一人之前是老师,家里书籍比较多,他先与徐莱他们商量,说回家拿一本名着来换。
徐莱想着家里仅有的十几本小说都被她和弟弟为了打发时间早就翻乱了。
于是与这位老师商量,选了一本家里没有的名着小说。
还有一位之前是做劳保用品批发的,用了两双新的劳保手套换了个泥炉。
手套之类的小东西当初他们囤货的时候没想到这个,现在这两双劳保手套刚好能派上用场。
“今天的收获确实不错!”
他们五个人换算下来平均每人赚了二十九个工分。
仔细算下来,扣除材料和一天的人工,以及两天晾晒的功夫,算是很不错了。
第二天第三天两天,他们的泥炉都是供不应求。
甚至还有附近其他小区的人为慕名过来买泥炉。
宋秋娥卖了泥炉回来,还主动和家里人商量,要不要扩展规模,多招点人手,将这生意做大做强。
徐莱想到这两天时不时在他们摊位面前打量观察的几个人,笑着对宋秋娥说道:“妈,我们再等几天看看,说不定过几天生意就没这么好了呢!”
“呸呸呸,你这孩子乱说什么呢,哪有人自己想着自家生意不好的?“
宋秋娥这几天看着家里赚的钵满盆满,此时对这门生意正满怀期待呢,哪里就一下子就不好了?
徐莱看着母亲大人这样子忌讳的样子忍不住笑了笑。
一切就看明天了。
结果第四天一早,徐莱他们家将新晾干的泥炉拿到楼下时,楼下平常他们家摆摊的附近,竟然多了八九个摆摊的,其中就有四家跟他们家卖的东西一模一样——泥炉。
只是他们的泥炉有三家看起来比徐莱家的粗糙些,最后一家的泥炉外观看起来倒是很是不错。
徐莱将这些在这里摆摊的人全部扫了一遍。
除了卖泥炉的,另外五家有三家是卖一些乱七八糟的二手生活用品,包括一些二手的童鞋、旧儿童衣服等。
还有他们第一天摆摊时,用名着和劳保手套跟他们换泥炉的两人。
用名着换泥炉的那位中年眼镜老师大约不好意思大声吆喝,摊位前用一张厚纸板写了自己摊位受卖的东西——出租名着小说以及一些开蒙绘本。
收价是一本每本书每天出租半个工分,看两天划一个工分就行。
为了书籍的安全起见,但凡来租书的人需要在租书单上签字和写上自己的身份证号以及具体地址。
让徐莱他们没想到的是,在这个工分不好挣的时候,来这里租书看的人竟然不少。
鲁老爷子家带着女儿下来遛弯的冷佳竟然也带着女儿在这里租了几本儿童绘本。
这位眼镜老师的旁边,就是昨天用劳保手套换泥炉的那位,他的摊位上都是些劳保手套、劳保鞋、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口罩以及安全绳等。
这些东西的售价自然要高的多,不过与政府综合超市里的相比,要便宜不少。
因此也有好几个人蹲在他的摊位旁正在挑挑拣拣、讨价还价。
本来下楼前怀着大赚一笔的宋秋娥看到这一条道上竟然一下子多了四家竞争对手,她本来一颗雀跃的心瞬间变得焦急了起来。
而且听着他们拉客的声音,一个泥炉只卖七工分,一个就比他们少了足足三工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之带着家人囤货闯末世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之带着家人囤货闯末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