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十,诸事不宜。
穹顶低垂,雾蒙蒙的云层笼罩在京畿之地的上方,瞧上去好似大雨倾盆,但位于崇文门内的通政司署衙外仍是人满为患。
尽管坊市被挤得满满当当,但拥挤的人群却显得很是沉闷,气氛很是诡谲,偶尔响起的窃窃私语声也很快便被一道道凌厉的目光所制止。
"肃静!"
半晌,通政司署衙的大门被缓缓推开,身着青色官袍的经历司使阮大铖在十数名差役的簇拥下,踩着沉稳的步子,立于巍峨的匾额之下。
"经天子恩准,凡有朝中六部及其余署衙行走经历者,皆可往户部署衙报名,晋为各地税课司大使。"
"此外,各地吏员,通过考试者,也可担任税使,直接受户部统率。"
不同于昔日宣布"重建税课司"时的意气风发,眼下的阮大铖竟是声音萧瑟,本就不算魁梧的身躯也隐隐有些佝偻之感,于春寒料峭的寒风中,瑟瑟发抖。
很显然,这位最是善于见风使舵,于士林间颇有争议的"东林叛徒"也清楚朝廷"由吏转官"的决定,意味着什么。
哗!
闻听这两日的"流言蜚语"终是成了定数,街道上的人群中顿时爆发了震耳欲聋的惊呼声,令远远躲在街道尽头看戏的百姓们大惊失色,更有牙牙学语的孩童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吓得嚎啕大哭。
天子竟然如此"荒唐",公然放弃了国朝两百余年以来的"规矩",丝毫不顾及朝中大臣以及天下所有读书人的感受。
"各路提塘官上前。"
今日天气不佳,兼之气氛实在有些沉闷,心中抑郁的阮大铖也懒得再耍些"威风",言简意赅的招了招手。
"见过大人。"
署衙外不远处,早已等候多时的提塘官们闻言,纷纷异口同声的拱手应是,并主动上前一步,自阮大铖身后吏员的手上,接过沉甸甸的邸报。
虽然只是一个照面,但这些提塘官们却发现了眼前吏员脸上的异样,及其眼眸深处压抑不住的光彩。
是了。
这些吏员们在通政司蹉跎多年,对于朝廷各项国策多有涉猎,纵使用"见多识广"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如今朝廷复建税课司,允准"由吏转官",只怕这些吏员们得空便会前往户部报名。
如若没有意外,只怕用不了多长时间,这群吏员们便会摇身一变,成为直属于户部统率的"税课司大使"。
虽然品秩不高,不过是个从九品的差事,但起码也是正儿八经的"官员",地位水涨船高。
更何况,以当今天子对于"税课司"的看重,提高这些"税课司大使"的品秩,早晚是时间问题罢了。
一时间,这些本是负责颁布邸报的提塘官们也是有些恍惚,心中琢磨着自己是不是也要重新谋个差事了。
毕竟他们走南闯北多年,也积攒了不少见识,经验丝毫不亚于寻常吏员呐。
...
...
轰隆!
晌午过后,伴随着震耳欲聋的惊雷,铅云重重的京师终是迎来了一场瓢泼大雨,并顺势洗去了空气中的浮躁和沉闷。
国子监作为历朝历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晋武帝司马炎使其创建的"国子学",后于隋炀帝时期,改名为"国子监"。
蒙元铁骑问鼎中原之后,为了彰显自身的身份,还额外设立了"回回国子监"以及"蒙古国子监",并与孔庙和贡院相对。
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按照两京制度,于南京和北京分别设立"国子监",作为管理天下学舍的衙门,平日里也聚集了来自于大明全国各地的学生们从此学习。
此刻,国子监的学生们正齐聚于偌大的庭院中,聚精会神的听着上首祭酒的话语。
"凡我国子监生员,皆可直接往户部报名,优先录取选用,担任税课司大使。"
"此外,得蒙陛下恩准,我国子监生员出仕,品秩为正九品。"
一语作罢,全身上下早已被大雨淋湿的国子监士子们顿时一阵哗然,再也没有往日的镇定自若,脸上的表情各不相同。
"肃静!"
望着眼前好似"原形毕露"一般的学生们,上首高台处的"祭酒"也不由得高声呼喝,但其沙哑的声音,瞬间消失在喧嚣的吵闹声中。
见状,这名保养极好,瞧上去不过五十余岁的国子监忌酒只能不甘的跺了跺脚,转身下了高台。
"刘大人辛苦了.."
未等国子监忌酒走出太远,一道略有些熟悉的呼喝声便令其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并转身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寻去。
只片刻的功夫,几名身着常服,浑身上下被雨水淋湿的"读书人"便迈步行至游廊中,一脸温和的看向面色仍有些涨红的国子监忌酒。
"见过阁老!"
一声略有些意外的惊呼过后,这刘忌酒便一脸激动的朝着眼前的东阁大学士韩爌行礼。
在韩爌身后,则是督查院左都御史张问达,大理寺卿邹元标等"东林魁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