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吴郡,弥漫着一片紧张的氛围。
魏延的征南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即将直逼吴县城下,其声势浩大,令人胆寒。
然而,面对如此强敌,孙权毫不退缩,毅然决然地下达了死守吴县的命令。
吴郡周边的江东将士在接到命令后,迅速行动起来。
丹阳太守孙翊亲自率领本部兵马,风驰电掣般地赶回吴县。
与此同时,镇压山越的宛陵长黄盖、西安长潘璋等将领也率军奔赴吴县,他们的到来为孙权增添了一份底气。
不仅如此,朱治和孙静还从吴郡各大世家的私兵中募集了大量的人马。
这些私兵虽然并非正规军,但他们同样训练有素,装备精良。
经过一番整编,集结在吴县的各路兵马加上私兵数量居然达到了两万之众!
为了确保吴县的防御能够持久,张昭和诸葛瑾等人也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从吴郡和丹阳两郡转运了大量的物资和兵器装备至吴县,使得吴县的后勤供应得到了有力保障。
有了充足的物资和精良的装备,孙权心中的信心愈发坚定。
孙权深知,只要能够挺过这个冬季,局势就有可能发生逆转。
曹军在南阳和淮南一线必然会对魏延军施加巨大的压力,而那时,江东军便可趁机发动反击,一举扭转战局。
想到这里,孙权的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他决心死守吴县,绝不轻言放弃。
......
率先抵达吴县城外的是徐庶、寇封、士壹率领的安南军一部。
他们这路兵马一路风尘仆仆,从交州北上,穿越南岭,然后攻克了会稽郡治山阴城。
除了留下一部分兵力驻守山阴外,抵达吴县城下的安南军还有整整一万之众。
徐庶站在城外的一处高地,远远望去,只见吴县城门紧闭,城墙上戒备森严,显然敌军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守城准备。
面对如此坚固的防线,徐庶并没有贸然进攻。
他深知攻城战的艰难和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惨重的伤亡。
于是,徐庶决定先观察一下形势,他亲自带领一队士兵,在城外四处寻找合适的地形。
经过一番搜索,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片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
这里不仅可以俯瞰整个吴县城,还能有效地防止敌军的突袭,徐庶立刻下令在此安营扎寨。
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搭建营帐、挖掘壕沟、设置防御工事。
没过多久,一座坚固的营寨便矗立在了吴县城外。
徐庶站在营寨前,凝视着吴县城,心中默默盘算着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他知道,仅凭这一万安南军想要攻破吴县城并非易事,还需要等待援军的到来,才能形成足够的兵力优势。
于是,徐庶决定按兵不动,静静地等待主公率领的主力的抵达。
在这段时间里,他一方面加强营寨的防御,另一方面派出探子密切监视吴县城内的敌军动向,以便随时调整作战策略。
在吴县城楼上巡守的黄盖见敌军扎营便向守城主将朱治和孙静二人请战。
老将黄盖以为,城外的敌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若是自己能率领一支兵马能够出城击之,必能杀他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然而,孙静却对黄盖的提议表示反对。
他认为江东军只用依托城池据守便可,完全不用出城冒险,况且无法确定附近是否有敌军的伏兵。
孙静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他向来以谨慎着称,不轻易冒险。
朱治也不认同出城交战,因为城内的守军虽多,但其中超过半数都是世家私兵。
这些私兵虽接受过系统训练,但是缺乏实战经验,还是守城比较稳妥。
面对孙静和朱治的反对,黄盖心中有些无奈。
他知道自己的提议确实存在一定风险,但他也坚信只要战术运用得当,就能够战胜敌军。
然而,最终他还是尊重了两位主将的意见,放弃了出城击敌的想法。
就这样,黄盖的请战要求被驳回,双方只能远远地对峙起来,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攻击。
......
半月后,魏延率领着亲卫营和文聘、冯习率领的另一部安南军也抵达了吴县城下。
由于孙家在此经营多年,吴县的城池规模庞大,城墙高耸坚固,仅凭亲卫营和安南军根本无法形成合围。
在徐庶的建议下,文聘和冯习率领一部兵马在吴县西门外扎营,与之前就已经抵达并在南门外扎营的兵马形成犄角之势。
南门外的征南军大营中军大帐里。
魏延和徐庶正悠然地喝着荆茶,一边品味着茶香,一边谈论着当前的局势。
魏延轻轻抿了一口茶盅,眉头却紧紧皱起,忧虑地说道:
“元直啊,袁绍一死,河北恐怕会陷入一场激烈的夺嫡之争,局势恐怕会变得非常混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之魏延一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之魏延一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