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大诗人的晚宴在洛阳最好最贵,的一家酒楼举行,前门挂着几只大红灯笼,来了四五十位客人。
杜甫惊讶地发现李白一身道士装扮,身穿黑色麻布道袍、头束同样布料的白色道巾——朴实无华却也卓尔不凡。
宴会上大家七嘴八舌,杜甫和李十二只交谈了几句。李十二对杜甫态度和蔼有礼,说很欣赏杜甫的《望岳》。
杜甫十分高兴,那的确是他引以为豪的杰作。
第二天,杜甫去李十二的客栈再次登门拜访。李十二酒后清醒了一点儿,甚至还背诵了杜甫的两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令杜甫受宠若惊。
两人开始侃侃而谈,慢慢说到了自己多年来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杜甫经历了与李十二早年相似的道路,也对李林甫等人表示厌恶。
杜甫虽从没见过他们,但知道这些人是如何阻碍和封锁那些不愿投靠他们的文人学子的。
有一年甚至因为他们自己的人没通过考试,就让参加考试的士子们全部落榜,欺骗皇帝说那届考生“野无遗贤”,其实只是为了给自己的人留住职位。
两人谈得越来越投机,杜甫觉得与李十二的距离拉近了。他们也讨论了诗文。杜甫盛赞李十二诗中汪洋恣肆、绵绵不绝的想象力和活力。李十二表示也很欣赏杜甫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得知杜甫祖父就是着名诗人杜审言之后,李十二更加高看这位小兄弟了。
杜甫和李十二甚为投缘,都希望可以一起度过一些更安静的时光。
但两人现在均有其他计划。李十二要去河北寻仙,而杜甫秋天要去开封,给外婆上坟立碑,并起草碑文。
李十二很喜欢开封的梁园,于是两人约好几个月后在开封再次相聚。
李十二和杜甫秋天如约到了开封,有一天他们在商丘漫游时与高适不期而遇。
高适此时还不作诗,但他为人勇敢、持重、冷静,剑法和武功也很强。
高适喜欢谈论时事,这一点让三位胸怀天下的人有了共同的话题。他们登上单父台,朝北而望,此时天子为拓展疆域,常年在边关动武,不仅百姓骨肉离散,死伤无数,像边将安禄山之流乘机邀功请赏,囤积钱粮,扩充兵力,伺机作乱,“万里风云”不可管测。
李十二、杜甫和高适他们虽在痛饮游乐,时局及国家安危却让他们难以释怀。
高适很敬重李十二,李十二也很能理解高适的理想和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两人都出身卑微——李十二的父亲是商人,高适的父亲是农民。童年时代,高适甚至在乡间乞讨过。两人都没能参加科考,都得磕磕绊绊四处寻找机会,尽管现在李十二一样已失去了求官的兴趣,而高适也有志难伸。
李十二、杜甫与高适三人骑马前往梁园。
梁园由汉梁孝王所建,位于睢阳郡大梁城东,昔日繁华,宫阙连绵,有雁池、兔园、平台,乃达贵宴饮游乐之所,汉代名士司马相如、枚乘诸人常于此吟诗作赋。
梁园历经朝代更迭,至唐时,已是残垣断壁,荒草萋萋,只有汴河依旧,无语东流。
在梁园游荡一番,李十二在一所寺庙墙壁上题诗《梁园吟》后,三人便一起去了东北方的孟渚大泽狩猎。
李十二每射中一只大雁,都会雀跃庆祝一番。相比之下,高适更为老练,对自己射下猎物表现得非常淡定。李十二没想到杜甫的箭术也相当不俗,能一边骑马一边瞄射。
后来李十二射中了一只大雁,他追着那只受伤的鸟儿跑了好几公里,最后闯进附近的一个城镇。
杜甫和高适怕李十二迷路,一路跟随,两人最后找到李十二时,发现他已经在一家酒肆喝醉了。
李十二表面上看起来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但杜甫还是细心体察到了李十二内心的痛苦和煎熬。
大泽狩猎后几天,高适有事先离开了。
此时,许仙云游无踪,连李十二暂时也没有其消息,因此李十二准备去王屋山寻访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问道求仙。
对求仙这件事,出身儒宦名门的杜甫其实是不信的,但他希望多陪陪有些失意的李十二,因此杜甫决定陪李十二前去。
当李十二和杜甫爬上陡峭的王屋山,到达山上的阳台观时,却见到了意外之景。
“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
司马承祯已经仙去一阵子了,观中只有五位上清派弟子。
李十二抱着渺茫的希望,向观中道人问询老友元丹丘的行踪,可惜没有人知道。
第二天,李十二和杜甫遗憾地下山去了。
然而王屋山之行,李十二还是有了很重要的收获。
李十二在阳台观看到一幅巨幅的山水壁画,笔意酣畅,元气淋漓,应该是司马承祯留下的。李十二感到心潮澎湃,提笔写下了四行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上阳台帖》)。
李十二没有找到仙人,却在“山高水长,物象千万”中与自己的心灵达成某种和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长生:隐居地球,镇诸天神魔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长生:隐居地球,镇诸天神魔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