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伟明白了,这份公文看起来是锦衣卫所发,按照口吻和内容,很明显是皇上亲自安排的,只是借着锦衣卫的通道送过来而已,否则不会给与自己这么大的权限和办案自由。
不过,掂量着这封信的分量,吕小伟心里也明白,假如自己拥有如此的便利条件,却没有将玉佩案查清楚,那么到时候,就不仅仅是罢官的事情了,这就是所谓的权利义务对等原则。
这封公文下面,还有一个密封的小信封,封皮上仅仅写着吕小伟亲启几个字,不过这种信封和称呼,一看就知道应该是内阁发出来的,否则对于吕小伟如今的官职,谁敢直呼其名?
吕小伟打开密封的信笺,虽然上面没有落款,但是张首辅的那笔好字,他还是认识的。
信件的内容很简单,里面仅仅是春秋《易经》的一句话,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孔子说过,之所以总有“乱”发生,其乱之源往往是由言语引发的,君说话不慎密则失信于臣,臣说话不慎密则灾殃及身,重要的事情不慎密则造成祸害,所以,君子处事说话谨守慎密,不乱出去,也就不会乱说话。
吕小伟看着这句至理名言,知道这是张首辅借用这句话,告诫自己,这次自己接手玉佩案件里面的暗藏凶险,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一个密字上,有些案情一旦泄露,就算皇上再信任自己,也难逃一个死字。
同时,吕小伟也透过这封简单的信笺,看到了张首辅对自己的关切之情,信中简单的那几句话,既是对自己的警告,也是想让自己知难而退。
可是,张首辅低估了李师爷他们在吕小伟心中的份量,自从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吕小伟就把李师爷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就连后来李师爷买回来的小夏她们四个,名义上是丫鬟,实际上却早就被大家都当成了吕小伟的妹妹相处,就连姓氏都跟着吕小伟改成了吕姓。
这些被吕小伟视为最珍贵的家人,却在一夜之间惨死在吕府,这种深仇大恨,怎么可能因为畏惧权势或者害怕而放弃?
吕小伟当时在验尸的时候,通过那些干净利落的杀人之法,何尝不知道,自己这次遇上的,肯定是一个严密的邪恶组织,同时,也早就做好了一着不慎、罢官免职的准备。
吕小伟随即拿出桌上的一张信纸,同样用一句古诗,龙飞凤舞的回敬了张首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句话原本是表达了作者为追求国家富强、坚持高洁品行,而不怕千难万险、纵死不悔的忠贞情怀,而吕小伟借用这句话,暗喻这个案子中死去的人,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为了给他们报仇雪恨,就算叫我死九次,我也绝不改悔!
密封之后,吕小伟交给刘大明道:“借用一下你们锦衣卫的渠道,将这封信送给内阁张首辅,等到应天府衙门把那个姓潘的推官押解过来后,用一下你们的公堂,我要亲自审案。”
“大人客气了,下官随时听从吩咐,姓潘的只要押过来,下官第一时间前来禀报。”
说完,刘大明恭恭敬敬的双手接过信封,虽然他与吕小伟同样是三品官员,先不说他是锦衣卫武将官职,按照官场的潜规则,原本就比文臣低了不少。
更何况眼前的这位吕大人还身兼这钦差的名头,更是拥有尚方宝剑,和直接向内阁和皇帝密奏的权利,在这种官员面前,自己还是低调一点好。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京城锦衣卫老大王之祯亲笔签发的命令,刘大明也已经看过,而自己这个锦衣卫指挥同知,恰好是吕小伟可以随意调集查案的级别,怎么能不恭敬呢?
就在刘大明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身后又传来吕小伟的话:“刘大人且慢,你们王之祯大人的那封命令,想必你也看了,关于玉佩案,当初也是你亲自带队抓获的田如烟等人,并且押解回京,本官现在想知道,那些人犯如今关押在哪里?”
刘大明头皮一麻,心里暗叹一声,该来的还是来了,自己终归逃不过被这位吕大人征调的命运,看来,远在京城的那位锦衣卫老大,从给自己发出这封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让自己继续牵扯到玉佩案件中,至于是为了帮助吕小伟查案,还是当眼线,只能自己意会了。
不过,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刘大明身为锦衣卫指挥同知,也是军户出身,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毫无隐瞒的回答:“启禀大人,所有人犯都在京城锦衣卫诏狱中,一共十一人。”
“这么多?”吕小伟有些意外,自己记得当初抓获的人,应该只有七个,分别是绑架并杀害世子、假装侍女的田如玉,妓院抓获的田如烟,南京城内抓获的田文修,昆山县白家村枯井地道中抓获的田二十九和田三十,以及传递消息的田二爷夫妻,怎么一下子多出来四个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狗官到青天:我有系统我怕谁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狗官到青天:我有系统我怕谁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