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是说要使它衰弱,就先想法让它自我膨胀,自以为强。这在谋略运用角度是否得当可比较两个例子而知。一个失败例子就是战国时六国为削弱秦国国力而派郑伯去秦帮秦国修郑伯渠,结果秦虽明知六国阴谋但仍然把郑伯渠修好了。这反而使关中平原成为了天下粮仓,秦国益发壮大!秦国就是把握住了发展民生经济才是固本培元壮大自身的根本原则,用阳谋破了六国阴谋。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六国的局设小了,根本没动摇到秦之国本!或者说这种谋略本该奇正并用,靠刺激对手发展别方面来削弱国民经济才行,而不是直接去支援对手发展民生经济。一个成功例子便是:匽子为齐相,通过明面大量进口鲁缟使之昂其值又暗中屯粮搞得鲁人不种粮而尽都去织缟,反过来齐国停止进口鲁缟又抛售鲁缟再粮食提价,就搞垮了鲁国经济。这种炒作手段其实也含有这方面的道理。所以产业均衡发展与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随时都必须注重的根本性问题!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与“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差不多的,只是废与弱更彻底些,直接让其消亡了。如春秋末期越国送粮给吴国支持它北上与齐争霸,结果趁机在背后捅刀子直接灭了吴国。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从道理上也差不多,反正都是利诱对手从而乘机消灭对手之意。兵法上则称之为引蛇出洞。对大家的警醒呢就是便宜不好占,要把持好自己!
“是谓微明。”是说前面所说这些正反相生相克的道理,需要辨明细微之处啊。
“柔弱胜刚强。”连通翻译下就是:所以说柔弱的完全可以反过来胜过刚强的。(这也是正反相生相克的道理)。自老子开始,道家就一直坚持以柔克刚、怀柔而治的原则。《道德经》中也多次说了这一原则。从谋略角度说,这就好比慢慢给对手织一张大大的网而后慢慢收拢最终困死敌人。张良辅佐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时就采用了深挖鸿沟凭险固守又不应战只牵制住项羽主力的蘑菇战术,玩的就是打太极的手法,等着韩信发展壮大后合围项羽。所以,不少人把《道德经》当成兵书看待,也有一定道理,反正天下大道本就为一的。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意思是我们要像鱼那样善于利用深渊来隐藏自己,国家的利器不要轻易展示于他国(才可能在使用时出奇制胜)。老子说这,是提醒统治者要善于藏拙,最终达到扮猪吃老虎的效果。兵法上说就是示敌以弱而麻痹敌人。当然,和平时期适当秀下肌肉让对手不敢乱来以争取更长的和平发展时间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此章为道经的最后一章,因此概括总结了以道治国的方方面面。集中地表达了老子心目中治理社会的理念。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包含了老子对以道治国综合理解。道是无为的,即道不追求实现何目的,不会强行干预事物的发展,纯粹是任其自然的。但一切都又依道而运作,故道实际上又是什么都在管着的。所以说道无为而无所不为。这看起来有点儿神学的味道,但它区别于神学的根本点就在于道没有主观意识,是纯自然规律的集中化、形象化的描述。它不会像神一样要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万物(暗指代人,因为这要对人而言才有意义)。万物的形成与发展变化,受许许多多的偶然因素决定。但这些偶然性(不确定性)又受大环境的限制,故万物的形成发展及变化又具有必然性。把这种必然性固化就似乎成了神性。即把这种必然性拟人化后就成了神的意志。当然,神的意志更多的是参杂了许多创建神学的人的个人意志的,不完全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了。老子是比较客观的,并没有把自己的意志附带加入到“道”之中,因为他深知自己不可能那么伟大(远古圣人们也只是悟道而非创造道,何况他仅一个历史研究者而已)。所以,老子之道学,绝非神学,只是对科学理念的一种笼统而含糊些的表述而已。故中国的道学,绝不是唯心的神学,而是唯物的科学。只因描述表达手段的模糊性及朦胧性显得比较玄奥而已,故称之为玄学不为过。但说老实话,《道德经》还未涉及玄学的具体内容(阴阳五行学术),连玄学也算不上。它仅是一门植根于远古先贤对世界及人类社会的感性认知基础上的社会哲学而已!当然,老子言道,是想劝统治者依道治国,说得并不怎么宽泛,往往借“道”说治国原理而已。此处说道无为而无所不为,迁移到统治者依道治国上来,就是要求统治者也要如道一般,抱无为之心态而无所不为(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上心并依道去做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道自倡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我道自倡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