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说的这个事儿,其实大家都知道。
大明十三道御史,每道都有数人,按说每年换一个巡按御史其实绰绰有余。
不过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别以为御史就是光盯着官员们,其实他们还广泛参与到各种政务中。
也就是说,除了出巡御史外,留在衙门里的御史,还要承担其他工作,可不是只管风闻奏事就行。
比如吏部考察官员,御史就得参与其中,再有户部各省征粮收税,御史也会参与进行核查,诸如此类事务,都察院其实事务也是颇为繁重的。
更被说如云南这样的边远省份,御史们大多不愿意去。
于是在该安排换人的时候,就会有人故意用各种理由,比如手中事务没有处理完成等为借口,委婉拒绝出巡。
这也就让一些御史到了地方,一干两三年也没有看到回都察院的机会。
现在兵部发文调回兵部担任侍郎的张科,当初也在浙江超期出任巡按御史。
不过那是战时,实际上胡宗宪也是,在浙江巡按御史上两干三年,都没有浙江道御史前来接替。
那地儿打仗,文弱书生自然不愿意去。
这也是胡宗宪被拿下后,其权利被朝廷转手就给了张科的原因。
实在没有合适的官员接手,又不能移交权利给浙江布政使。
可以说,御史其实在大明朝也是个万精油,要通晓军务、政务和刑罚等等。
大明朝许多封疆大吏,其实也都有早年在都察院的经历。
所以张居正说起此事,张四维和申时行都是微微点头,也只有魏广德多少猜到,张居正怕是在海瑞的事儿上有了自己的决定。
不过这个事儿,他支持还好,若是不同意,还真不好争执。
除非都察院打算硬顶着把人抬起来,但那就会得罪首辅,想来以陈炌的为人,他应该不会做出引发朝廷争议的事务来。
魏广德没有表示,只是静静看着张居正,等待他的下文。
而张四维和申时行瞄向张居正的视线,也时不时看上一眼魏广德,想看看他的反应。
不过显然是看不出来什么的,魏广德根本就没有多想。
实际上,海瑞又不是他的人,为何要上心。
他关注海瑞,其实不过是打算利用他的威名,一方面让江南执行朝廷决议,把清丈田亩的事儿推进下去,另一个就是成立税务衙门,能把地方上商税收上来。
这点上,没人比海瑞更合适。
就算是士绅再怎么诡辩,老百姓都只会相信他们的海青天。
果然,接下来张居正就把都察院有意让海瑞出任南京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意向说了出来。
申时行还算淡定,之前张居正已经说过,魏广德之前就知道此事。
不过张四维脸色就不怎么好看,海瑞这把刀太锋利,张四维可是很清楚的。
连致仕阁臣,还是救命之恩的恩人,海瑞都能下达最后通牒,威胁抓人,就更别说其他。
外面许多官员不知道,只以为海瑞碍于徐阁老面子,所以比较犹豫,因而得罪了高拱。
可其实张四维还是知道的,海瑞确实碍于徐阁老救命之恩,想要息事宁人,甚至给出退还一半田地的条件。
当然,最后是没谈拢,海瑞下了抓人的命令。
只是高拱对此不满意,还是拿走了海瑞,换上自己人,直接进一步针对徐阶。
对这样一个人,掌握权力的人其实并不喜欢用他。
不听话就是原罪。
魏广德不等张居正询问张四维和申时行的意见,就抱拳笑道:“叔大兄适合见解,但说无妨。
其实此事我下来也考虑过多日,依旧没有其他人选合适,还是都察院的举荐最为合理。”
张居正看了眼魏广德,笑笑说道:“此事,思来想去,吾也以为海瑞最为合适。”
终于,张居正还是表露了态度。
其实,魏广德有猜测,否则张居正没必要在这个时候拿出来说。
只需要私下里和他讲一声就好,至于陈炌那里最后怎么做,那都是都察院的事儿。
不让张四维出声,主要是懒得和他争论,张四维是绝不会支持海瑞出巡江南的。
有了张居正的点头默许,申时行马上也出声赞同。
张四维这个时候自然知道没必要争了,于是干脆不说话,算是默许的意思。
反对海瑞出仕,其实这是大家的一个共同选择,所以官场诸人都一起选择遗忘他。
因为只要有人提到他,可找不到充足的理由反对他出仕。
但这个刺儿头,又确实不守官场规矩,还很不给同僚面子。
“有海瑞坐镇,江南官场应该会为之一清才是。
海瑞负责科道,可比发动考察威力还要大,呵呵.....”
魏广德只是笑笑,朝廷整顿吏治喊得厉害,但真正下狠手还是很少,主要就是官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网错综复杂,牵扯太深。
张居正听了魏广德的话也只是笑笑,旋即转换话题问道:“对了,之前你给各省发出文书,询问在各省建立劝农司衙门的事儿,现在什么情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隆万盛世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隆万盛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