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途中一点意外,可能就会出大麻烦,或许直接把信寄到不知什么地儿去了。
还有关于收费,大明的驿站虽然遍布天下,但是多是在城外,并不在城里。
而百姓,则可能生活在各处,这送信的差事儿,怕是也没人愿意去跑。
曾省吾是从实操的角度考虑,认为没人会愿意跑腿,关键是看不到效益。
魏广德看了眼劳堪,随即有点明白了。
他之前和劳堪商量的时候,倒是按照后世的做法说了下,那就是固定邮费。
只有邮费足够便宜,老百姓能用得起,驿递送信市场才能够被打开。
但是,这年头民间识字率不高,所以确实没什么邮政的需要。
一般来说,本地或者临近地区,就是托人带个口信,根本不会选择写信。
但是,也并非完全没有市场,那些落魄读书人,如果能够写得一手好字,摆摊写字读信还是能混个半饱。
而在农村,就算村里没个秀才、童生总还是有几个吧,里长、甲长也都是要求识文断字的。
所以,对于异地亲属之间,还是有书信往来需要的。
“先不说这个,你们觉得邮费一封信定多少铜钱合适?”
魏广德先问道。
“之前,任之也说,福建那什么民信局只做省内业务,我寻思着,这年头省内书信往来怕是最多的。
所以,我觉得,以省为界,定下一个邮费,跨省再定下一个邮费。
但是投信,还可以让人自己送到驿站,可到了地方,怎么让收信人拿信也是个问题,怕不是得专门去送信才是。”
劳堪说道,“昨儿下午,我们兵部复杂驿递的主事倒是提出一个想法。
百姓有送信需求,可直接找到驿站,付钱送信,省内六个铜钱,外省是个铜钱。
而书信送到地头上,让驿差帮忙把信送到人家里,收信人得给驿差两个铜钱作为答谢。
一开始任之说的那什么几个铜钱就包驿递,还送信到家,是绝对不可行的,下面的驿差也不会白跑路办这种事儿。
民间这类跑腿的活儿,都得给几文茶水钱。”
“这个法子倒是好,最起码驿差能靠跑腿赚两文钱,应该就不会抵触了。”
魏广德点头认可,那什么年底分钱,倒是他想的唐突了,下面的人未必买这个账。
毕竟不是后世的社会,那时候邮政局有专门的编制,每月按时发工资。
最关键的还是,邮政和驿递差别巨大,虽然驿递也有工钱,但福利待遇肯定不比邮政系统。
这个行业,可是妥妥的国家倒贴钱,根本不要指望靠着送信赚钱。
驿递办差的那些人,每月的工钱其实很少,只能说勉强糊口。
你让他们义务送信,那是想屁吃。
“另外每个驿站在就近县城委托个铺子,帮忙接收民间书信,几封书信算一文钱,由你们定,你看是否开行?”
魏广德开始和谭纶讨论起来,主要就是针对兵部下面提出来的各种顾虑,一一做了分析和布置。
最后讨论的结果,虽然算不得多么完美,但也是这个时代最可行的方案。
初步的结果,省内寄信需要六个铜板,省外十个铜板,收信人还要付两个铜板的跑腿钱给驿站的驿差。
“一开始可能送信的事儿不多,但是估计一两年以后,这块的事儿怕就多起来了。”
这个时代,别觉得什么事儿都没有市场,其实不是没市场,而是没人去开发,还有就是太过繁杂,不好操作。
沿海出现民信局其实就已经说明,就算是古代,书信报平安也是民间的需求。
朝廷养着驿递,若是不加以利用,着实有些可惜。
还有就是,习惯的培养也有个过程,特别是随着社学推开,民间识字率提升,写信送信的事儿肯定会变多。
如果大明真向资本经济过度,民间人口流动性大增,对这方面的需求也会变大。
提前做一些准备,魏广德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的。
“明后两日,我们就把最后的章程定下来,报到内阁。”
最后,谭纶开口说道。
晚些时候,散衙前内阁小会上,魏广德也把驿递改革的事儿先向张居正、张四维通个气。
现在申时行还没有入阁,奏疏都没递上去,所以内阁还是他们三个人。
对于这类便民利民的政策,张居正、张四维自然也不会反对。
他们都有自己的渠道传递书信,但是民间这方面需求自然还是有的。
但说进京赶考时,书信只能通过会馆同乡传递,就说明四九城对于传递书信其实是有市场的。
不过魏广德并没有在此时把汇钱的事儿也纳入驿递,显然时机并不成熟。
大明下面的官员,吃拿卡要不要太多。
别到时候因此闹出风波,直接把惠民的邮政搞死。
此时,张居正还不知道刑部那边暂时卡住他要抓捕何心隐的事儿,或许对他不满,但也并不是多大的事儿,自然不会一直盯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隆万盛世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隆万盛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