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巡游,又到了秋日。
瑟瑟秋风,鼓荡在草原之上。
“来时还是草木青翠之貌,如今已是金秋之色。”
车队停在一处水泽边,略作休整。
“回到国都,就得要秋收了。”
农乙感慨一声,今年算是平静度过,各地没有大的天灾,夏收勉强有了些增量,还不知秋收如何。
“今年雨水不多,北方豆、粟,南方稻谷收成都不算上佳。”
都水丞看着不远处几个小吏在测量此处水域状况,跟一旁治粟内史闲聊。
“能够顾住各地花销便可,今年税赋也减不了了。”
从去年起,税赋便没了减三成的诏令。
所以各地仍是按照往常收取。
怨言自然也有,但多出的粮产确实也是显而易见。
黔首一年劳作,勉强糊口,再不像之前饿肚子而已,。
一些手工活好的,还能有些额外收入,一家腊祭也能吃上口肉。
今年无战事,多少人都松了口气。
“岭南今年的稻谷收成挺好,已经不用再调粮了!”
“新开的土地就是好啊!我听说你们农学也开始进行耕牛驯养了。”
农乙笑了笑,“早就开始了,之前是算是个秘密,现在公开了而已。”
南北畜牧不同,自然要分开来对待。
尤其南方水田,北方的耕牛多用黄牛,南方则多水牛。
两者各有优劣,也要因地制宜。
跟乌氏倮的合作在牧区进行的很顺利。
农学之人也把这些技术带到了南方。
“今年东北如何?”
都水丞想到北方,那里似乎已经成为了一方福地。
地处偏远,很难受到中原之地影响。
如今无论是农业,还是商业,或者是新兴起的商业,都在蓬勃发展。
“东北还如往常一样,不过那减半的赋税,仍然可占全国三成。”
都水丞倒吸一口凉气。
二十八年冬一场大战,长春立郡。
之后东北四郡田赋减半三年。
四郡之人迁徙至新郡免田赋三年,五年田赋减半。
当时陛下承诺内地凡迁移长春之民,三年免田赋。
如今已经过去七年。
四郡之地的迁徙田赋减半也将结束。
但仍旧有零星的迁徙之人,前往东北之地。
一个新郡,带动了整片地区的发展。
长春郡已经成为了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那代表的是大秦未来的模样。
农乙感慨一句,“当年多少人都认为长春郡只是一场闹剧,如今再看,便只有感叹。
这才是藏富于民的真正威力。”
他还有一件事并未透露。
南岭与东南的战事,东北五郡的存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东瓯与闽中二郡平定,甚至都没有用到内地粮草。
这一切都很不真实,有很长时间农乙甚至都会忘记,东北还有一个新郡。
那像是一片独立在大秦之外的土地。
充满着虚幻的感觉。
“那南海五郡,也会如此吗?”
都水丞恍惚间看到了又一个兴盛之地的崛起。
“这就要问问陛下了!”
农乙笑了笑,南海五郡,各有发展,想来也不会比东北差多少。
“有什么想问朕的?”
秦始皇的声音从后面传来,吓两人一跳。
转过身来才看到几个随军大臣都在这里。
农乙二人慌忙躬身,“陛下何时来的,怎没一点动静?”
“在卿说到东北时就来了。”
秦始皇上前来,看了看这片水域,向一旁都水丞询问。
“此地评估可做出来了,适合多少人在此垦田。”
都水丞连忙掏出一本册子,“据臣与治粟内史推算,这片绿洲最多可容纳二十万人,这是不计较水土消耗的可能之下。
若是考虑此地土地地力,水源消耗,粗略估计要减半对待。
而且开垦土地也要慎重,还是当以畜牧为主。”
秦始皇接过册子,粗略看了一下,“那便按照水土保存对待,十万人也不少了。”
有了一片土地,自然得有人守护,
如今这片草场不过万人,而且有一半还是秦卒。
要想真正利用这片地方,肯定要迁入人口。
“乙卿刚刚说到东北五郡之事,朕有所触动。
回国都之后你便上个奏本,在朝议上让众卿都议论一下,是否延长减半田赋的问题。”
“顺便也把这片新土的迁民之策写一写吧。”
……
车队再次起行,未行多久,便有一股烟尘由东方而来。
那是大批的军卒,统帅之人便是榆林边塞的关都尉。
“陛下!臣奉命前来接应!”
秦士笑了笑,“无事发生,无需担心。”
“陛下,太好了!关塞士卒听闻和谈消息后,都嚷嚷着要来迎接!”
边塞无战事,谁不为这次和谈欢呼。
“你们来的挺快啊,都是骑兵?看来倮君已经到了榆林。”
“陛下明察,倮君在臣起行之日便到了榆林,现已过了三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秦:秦始皇与我视频通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秦:秦始皇与我视频通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