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这件事关系自己跟王浚的未来决战。
但单纯的修建船坞对刘泰来说,是有种不可理喻的。
因为船坞修建,哪怕是在古代,也是一件初期投入相当大的事。
尤其这些船坞,将来还想要一定程度的给水师进行补与维修,这所需要的规模肯定是要更大,人手材料场地……这些都是问题。
对刘泰来说,最大问题则是这样的船坞应该要怎么样进行盈利,这才是关键。
由自己作为官方用一次就舍弃,自然太浪费了。
这跟自己想把渤海承包为内海的想法实在相差太大,毕竟整个渤海的渔业资源是自己非常重要的一个资源点。
这时代的其他人有意无意的忽视了海洋的重要,想到得只是在土地里面刨食。
但自己不一样,自己来自未来,对自己来说,海洋比陆地有着更遥远的未来。
正因为这样,自己为什么会围绕渤海制定战略,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自己想要在自己起兵之初始就想把水师……不!应该是海洋就纳入到自己的基本盘中。
有句话叫做,同甘共苦你不在,荣华富贵你不配,这既是形容男女之间的关系,但同样,这一句话也能形成一个政权形成时的底层构筑与权力分配。
而水军从来都是被华夏所忽视的一环,没办法,华夏本身的地形就决定了水师的地位。
所以在华夏统一后,水师又往往只是华夏军事力量的点缀。
哪怕现在地位最高的水军都督,除非是南方的割据政权,否则在大统一的王朝中,这职务根本算不得什么高官。
在将来的战争中,水师能帮助自己的地方的确是非常少,但在军事与政治上对自己的帮助不高,但这并不代表着在经济上对自己的帮助不高。
别得不说,至少在这没有和污染水的时代,自己的水师把渤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海后,除了能让自己到辽东那边成为坦途,帮助自己弄来马匹这一种最顶尖资源以外。
最重要得还是在自己的引导之下,能够不断的去发展远洋捕捞,让海鲜鱼类在自己势力的食物比重逐渐增加,用利益去引导这时代的百姓们去开发海洋资源。
没办法,这时代已经进入到小冰河时期,随着平均温度下降,种田不是说没前途,而是在这段时间内如果着重研究种田行业,那基本上是逆天而行。
但如果去开发海洋资源的话就不一样了,这就算算不上顺天而行,但至少也是在侵占领无人争夺的增量市场。
至少对整个华夏来说,只要花费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如果真的能开发出远洋捕捞的技术来,那以后华夏再想要遏制海洋势力那就不容易了。
因为海军是立国的重要基础之一,海洋捕捞养活着数以千万计算的百姓,若谁说出禁海两个字,那所面对的怕是要打一场分裂整个华夏的战争才行。
想一想“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废漕改海断然不许!”,若是远洋捕捞带来的利润是千万,甚至上亿级别的,那百万漕工又算什么。
所以在刘泰的战略中,渤海很重,环渤海的计划也很重要。
虽然这对现在争夺天下来说,环渤海计划非常不现实,更没有什么明显利益。
但在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远的未来,随着这批吃海扬饭的百姓成长起来,成为一个属于自己的政治团体。
那起源于环渤海一圈的百姓会成为坚定的海洋拥护着,成为未来华夏开拓世界的基本盘。
刘泰能看到那么遥远的未来,但这时代人的眼界不可能跨越千年。
所以刘泰一开始就需要培养自己所期望的政治团体构筑适合的温床,而现在的投入自然也是必须的。
否则真等到天下统一,再培养海洋体系,那他们天生低陆地势力一头。
“首先需要鼓励百姓们进行捕鱼,但向海洋要饭吃。
在这时代,跟向土地要饭吃的风险完全不同,捕鱼的风险比种田的风险可大得多。
而且需要的前期投入也太大了,那自己是不是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程度鼓励?”
刘泰心中若有所思,知道自己若不对这时代的百姓一定程度的政策辅助,想要培养起自己所希望的政治团体是不现实的。
而这个的第一步,刘泰觉得自己不需要拿出太过先进的政策。
别得不说,像是什么保险,什么股票,又或者把淘汰军舰丢给他们去捕鱼,这些政策好吗,的确是好,对海洋势力的发展有相当大助力。
但现在连近海渔业都未必有多成熟,沿海的百姓们所需要得并不是自己把舰船给他们。
而是让他们知道,就算是成为渔民也不是一件丢人的事,首先要做得便是向渔民收税。
不要看税收是对渔民的剥削,但实际上收税本身代表了他们被纳入到了国家体系中。
为什么古代的农民特别的重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收税,国家自然要对他们可持续性竭泽而渔,遇到农民受灾的情况,更会对他们进行照顾与减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晋末的卯金刀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晋末的卯金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