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4、5两个兵团部队补充兵员之前有18万4千人。
老李在辽南可是发了大财的,壮得可怕,收编了大量部队,几乎完整的接手了鬼子的全部残余的陆上装备。
要不是看老李驾驭不住,他能拉出来七八个整编纵队。
辽南的兵源其实不错,这是一个大国夹缝间的地方,人口又密,别管经济什么的,物产很少,只要是年轻男人以打仗维生的地方,兵源都差不了。
鬼子的优质兵源也符合这个规律。别管怎么催眠、怎么配武器、名古屋人就是比大阪人能打。
(我们不一样,我们这边要说:英雄不问出路。毕竟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战争机器,狠角色多了去了,不能用地域这样狭隘的概念。)
(我很反感将敌人比喻得很蠢的说法,这样在战场上是要吃亏的。即使以我们可以靠庞大的体量压倒多数对手,但绝不能轻视任何对手。)
(就比如五星客串家麦克阿瑟就吃了这个亏,当时的昂撒可是刚刚步入巅峰期,还没来得及狂起来,就发现自己的武力其实很有限。)
这些归化战士也有很强的战斗力,有非常强大的自驱力。
2. 狂风兵团(北野2兵团),辖制1纵、3纵、4纵、辽南二纵、特种纵队(两个装甲师3个炮兵师)。同样是满编步兵部队,更是有独立的空中侦察队,阔气得不行。有主力部队18万2千多人。
老兵最多,装备最好,战绩最好、历经考验,可谓是精兵强将。
3. 孔捷兵团(6兵团)辖制2、18、19、高原纵队,共计四个主力纵队,整体编制较小,以山地作战为主。
有主力部队12万6千人。
孔捷算是袁飞后来刮目相看的一位战将了。
比起李云龙的耀眼,丁伟的战略,孔捷是一个标准,能作为多数指战员画像的一位。
能带兵,而且不搞老李那种‘独立王国’,谦虚,能从战场上吸收经验。
而且不冒头,不掉队,坚决执行任务。
如果不是真的足够可靠。
边境也不可能是他一直守着。
而且孔捷吃的亏,也几乎不是孔捷自己的问题,无论是山本的特战队还是辽南,都是陌生、超标的敌人。
起码孔捷能做到不崩,稳住。
4.丁伟兵团(6兵团),辖制20、21两个主力纵队、另辖3个独立骑兵师。有主力部队9万1千人。另辖制了11个生产师。
丁伟的部队以保护建设开展为主。
这方面的能力,袁飞还是非常认可丁伟的。
和李云龙比起来,也没差到哪去,那是一点苦都不能吃的主儿。
而且比李云龙好一点。
丁伟是大错没犯过,小错没停过,军纪方面没问题,而且战略眼光到位。
袁飞相信能写出这样论文的丁伟,一定能理解自己立足欧罗巴的意图。
....
最后是一个清晰的统计。
1. 1兵团赵刚李云龙部 18.4万人。辖制5纵、6纵、7纵、辽南一纵、装甲2纵。
2. 2兵团狂风部18.2万人。辖制1纵、3纵、4纵、辽南二纵、特种纵队。
3. 3兵团沈泉部11.3万人。辖制8、9、10三个纵队。
4. 4兵团老虎部13.8万人。辖制2、18、19、独立炮兵第2纵队。
5. 5兵团疯子部13.2万人。辖制14、15、16、装甲纵队。
6. 6兵团孔捷部12.6万人。辖制2、18、19、高原纵队。
以上6部为主要战斗力量。
7. 丁伟部9.1万人,辖制20、21两个主力纵队、另辖3个独立骑兵师、11个非战斗生产师。
本次合计增加兵力58万3千余人。
纸面上的。
如果不是铁路被占用,后方还能动员更多兵力,甚至出现疯抢名额的现象。
仅仅是运输部队都耗时近一个月,在袁飞的指挥部,花名册堆积得像山一样,整整占了12间屋子。不说指挥作战,就是运作各种手续,都需要近千人的部队。
截至3月底。
袁飞在乌东——黑海以北以及聚集了107万野战部队,和至少40万民工,以及各类生产建设集团。
如果不能在当前地点立即解决补给问题,那么如此庞大的远征队伍将会迅速耗尽后方的物资储备,从而导致整个远征行动的失败。
由于铁路控制权的问题,部队的运输行动不得不暂时搁置,这给前线的物资补给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尽管如此,每天仍有大约四到五千名从事非军事工作的平民和工人抵达前线,他们的到来为前线提供了必要的支援和劳动力。
无论是面对来自三德子方向的威胁,还是所谓的‘友军方向’,前线都构筑了大量的土工作业,包括堑壕和其他防御工事。
土工作业,历来是我们的制胜法宝。
无论是哪一场纷争,土工作业都充当着重要的位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亮剑:我只打硬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亮剑:我只打硬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