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政哑然。
王绾说的有道理。
人才的培养,需要漫长的周期。
短期的培训,急功近利的教育,都是贻害无穷的。
在他这样的模式下,教育速成下,人才的成长速度会提升很多。
准确来说,不是人才,而是工具成长的速度会很快。
可问题依旧存在。
赵政只能说道:“寡人知道了,至于分封制以后再说吧……”
转身离去,没有与王绾辩驳什么。
很多问题,其实是很复杂的。
表面看来,从秦始皇时代开始,就是结束了分封制,郡县制为主。
可事实上,根本不是如此。
汉朝初期,郡县制与分封制交叉使用。
到了汉武帝时代,推恩令下,消灭了封国制,可世家的势力又是在崛起。小的世家经营县,大的世家经营郡,所谓的县郡等成为他们的地盘。郡守,县令等,也需要与世家打好交道,才能收税。
光武帝,还能用度田令,释放奴婢,迁移豪强等,打击世家势力,可等到一茬过去,很快的又是长出一茬。
世家好似野草一般,怎么也割不完。
到了三国时代,一个战乱,一个十室九空,然后汉末人口从六千万递减到九百万。
战争真的死亡如此之多吗?
只能说世家星太黑了。
战乱当中,朝廷对世家的管理松懈,世家可以大量的侵吞土地,变为自己的土地,侵吞民众人口,直接变为自家的奴婢,然后直接说民众尽数死亡在战争当中。
所谓三国时代,人口只有九百万,只是户籍地上记载的人口数据。
真实的人口状态是,朝廷掌控全国百分之三十的人口,世家掌控全国百分之六十的人口,甚至是更多。
世家,没有分封制之名,却是有分封制之实。
不论是刘秀上台,还是曹操上台,还是刘备上台,还是高欢上台,还是李世民上台,都不能损害世家的利益。损害了世家的利益,直接给你安一个暴君,昏君的名声;或者干脆直接造反,兵变等等。
即便遇到少数厉害的君王,世家斗不过,那就忍着。
斗不过皇帝,那就期待和腐蚀太子。
皇帝也就几十年寿命而已,等到太子上位,必然对世家妥协,采取温和政策。
皇帝权力很大,可以直接杀某个臣子,直接覆灭某个世家,却无法毁灭世家阶层;皇帝可以打压世家,可以拉一派,打一派,维持基本的稳定,却无法毁灭世家阶层。
因为,皇帝就是最大的世家。
皇帝,不能革自己的命。
到了宋朝,倒是没有世家了,可有士绅。
然后,大宋变为大怂,结果都知道了。
在士绅时代,皇权不下乡,这是君王与士绅的潜规则。
君王在州府县等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可到了乡的层次,却是分封给地方的士绅。
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
无非两点,一个是官吏数量不足,一个是官员不可靠。
官吏数量不足,只能抓大放小,将部分权力让渡给其他人,如功臣,世家,皇族等等;若是要皇权下乡,必然增加官员数量,可官员数量增加了,财政开支加大,朝廷承受不足。
官员不可靠,主要是打工仔不如股东干劲大。
在那个穿越者记忆当中,很多公司老板就是给员工一部分股权,就是为增加他们的干劲。
分封制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
可危害也是存在的。
第一个,分封制下,可能出现曲沃代替,封君造反。
第二个,楚国很强大,可封君很多,君王权力被分散,只能用五层的力道,进攻敌人;可秦国君主集权,封君权力小,却是能集中十层的力道进攻敌人。
可同样的,郡县制下君王权力集中有两大优势,一个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秦国,可以集中几十万民夫,经历十年之久,修建郑国渠,可楚国却是办不到,这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好处;
一个是,没有频繁的战争。分封之后,短期内可能没有战争,可时间长了,必然会有中央王朝与封君开战,战争会变得很是频繁。
华夏很大,可容不下两个太阳,哪怕是一个小太阳,一个大太阳。
郡县制下,君主集权也有害处,第一是君王权力太大,绝对的权力,而且不受制约,上限很高,可以将国家带到鼎盛(参考秦始皇),可下限也很低,可见国家带下毁灭(参考胡亥);一个是地方无权,对于巩固国防不利。
比如,攻打楚国的时刻,秦军打下旧郢,楚国可迁移到陈县,可迁移到寿春,都城被攻破,楚国不会崩溃,而是会节节抵抗。
可在郡县制下,只要都城被打破,就是亡国。
刘邦只是攻破咸阳城,秦国就是灭亡了。
赵政在纸上书写着,写着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弊端,可看着看着忽然大笑起来。
“郡县制代表集权,分封制代表分权,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君王掌控权力,一直在分权和集权当中变化,就好似阴阳轮转。当需要对外战争时刻,需要修建大型工程的时刻,就是要选择集权;可当选择休养生息的时刻,就要选择分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始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始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