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论述人才取舍,立足于治国济世。王安石以政治改革家的眼光审视人才问题,其耳目心力,一直渗透到造就人才的学校和科举考试方面。当时的现状,正如他在《万言书》中所指出:“方今取士,强记博诵而略通于文辞,谓之茂才异等、贤良方正;茂才异等、贤良方正者,公卿之选也。”而“不肖者苟能雕虫篆刻之学,以此进至乎公卿”。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因事析理,反复剖白,从现实存在的问题,谈到科举制度的改革,而在布局结构上,精心安排,有条不紊。自第二段起,分三层下笔论说。第一层是从正面阐发,作为文吏应具备必要的才能,掌握施政的要领;作为儒生,除训习句读外,必须熟习典礼、制度等。这样施之职事,才能为国家所用。
第二层指出当今考试的弊端,策问进士,“但以章句声病”;策问经学,“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这样取士会使那些愚顽不敏者得以进取,而才能出众者视为多余,其严重后果,必然导致世俗“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这里充分表露了作者对当时浮艳空洞文风的轻蔑与不满。
第三层是面对现状阐明自己的见解,如他认为策问进士要了解他们对于治国大计、政教得失以及安边之策等方面所掌握的实际知识,而“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策问经学也“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这样决定升黜取舍,才能选取真正有用于国家的人才;实际上是为推行改革选拔一批新的人才。“汉家故事真当改,新咏知君胜弱翁”(《详定试卷》二首)。后来王安石在熙宁四年(1071)所拟《乞改科条制札子》中明确地提出:“宜先除去声病对偶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以俟朝廷兴建学校”,表达了作者迫切期望造就改革人才的心情。
王安石的议论文往往喜爱援古据经,而断以己意。这篇文章就是通过据经用典、古今比照的手法,既指出当今科举取士所存在的问题,又阐明选取治国安邦人才的重要,显示出议论与现实密切相联系的特点。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五谓其“论议人主之前,贯穿经史古今,不可穷诘”。但从本文的中心议论来看,作者并不拘泥于儒家经典,而是有着托古改制的味道,体现了他的议论文所独有的政治色彩。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侠影美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