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
文章一开始简单地叙述了诸葛亮隐居隆中(在今湖北襄阳西),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好的诗文都有“眼”,这一句就是本文的“眼”。管仲、乐毅是春秋、战国时有名的将相。管仲辅齐桓公成就霸业;乐毅为战国时燕昭王报齐仇,几至灭掉齐国。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在他“躬耕陇亩”之时。一介村夫竟如此自大,当然不被时人的舆论所赞许,形成了主观客观的反差和矛盾,在读者的头脑中产生悬念,文章亦据此而展开。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在“时人莫之许也”的情况下,有两位友人赞许,从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干,但并未消除人们的悬念:是崔州平和徐庶因为“与亮友善”的关系才“信然”,还是诸葛亮真正有管、乐之才?这句插叙在初步表现诸葛亮的才干的基础上,为下文徐庶推荐诸葛亮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读者头脑中的悬念在情节发展中又与刘备对诸葛亮的十分看重,亲自登门,还“凡三往”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一对比,既突出了刘备不为舆论所左右的“思贤如渴”的形象,也使文章在起伏中推进。
诸葛亮既自比于管、乐,他决不是一个隐居避世之人。处于汉末动乱的时代,人才普遍受到重视,同时也为人才择主而事提供了机遇。从下文诸葛亮对刘表的分析评价(他认定刘表是个“不能守”的庸主)看,他的“躬耕陇亩”可能带有避世待时的性质。而刘备屯兵新野,在荆州大地出现,则为有识之士发挥作用提供了机遇(“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徐庶主动“见先主”,可看作是诸葛亮出场的问路石。“先主器之”四字说明刘备确实是位“思贤如渴”的人,而“器之”的实际内容是对徐庶的真正尊重,对徐庶的言听计从。当徐庶推荐诸葛亮,刘备立即表示接纳,他让刘备“宜枉驾顾之”,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对谋臣的极端信任和尊重是管仲、乐毅所以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自比于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他要选择一个理想的人来实现抱负。他除了通过徐庶来了解刘备的为人,还以“凡三顾,乃见”亲自对刘备进行考验,可见诸葛亮对自己出处的慎重。当刘备“凡三往”时,诸葛亮尚未露庐山真面目,“时人莫之许也”的印象在读者的心中依然存在,也就是作者所安排的悬念仍在起作用,直到将诸葛亮的对答读完,读者心里的疑窦才冰融雪消,悬念才得到很好的回答。
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的中心,通过对话显示出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刘备所问的是“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大计,可见刘备是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诸葛亮的回答亦非权宜之计,而是指导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是帝王之师所具有的高瞻远瞩。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他分析了曹操战胜袁绍,以弱胜强,足见曹操卓越的个人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近期的主攻方向是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是夺取益州,“刘璋暗弱”存在着可以夺得的有利因素。有了荆、益两州作根据地,然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静以待变,实现消灭曹操并进一步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一个“躬耕陇亩”的人竟对全国的形势了如指掌,对当时政坛人物的个性特点如数家珍,至此这位“自比于管仲、乐毅”的人庐山真面目才显示出来,崔州平徐庶的“信然”才是正确的,“时人莫之许也”是对诸葛亮的不了解或有眼不识泰山,初步完成了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刘备和诸葛亮的谈话是在“屏人”以后的两人密谈,刘备称善之后顿开茅塞而“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尚如时人辈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一无所知。陈寿写了两人“不悦”,必待刘备说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不悦才止。这一细节的补充,正是本文行文的严密处。
本文虽是节录,亦能相对独立。它围绕着“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这个文眼,安排悬念,引人入胜;又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行文生动严密,从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侠影美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