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的氛围形成以后,文章自然转入第一个层次的论说。在第二段的开头,作者仍然没有急于说出正意,而是继续引而不发,晓之以义。他先是采用激将之法,援引古例:“《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言下之意是,曹操如果不救盛孝章,就该像桓公不能救邢国那样,感到耻辱。然后又强调了盛孝章的本领和名望,“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一方面明告曹操这是难得的人才,救来可用;一方面也在暗示曹操,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救盛可扬己名。曹操对此想来不会无动于衷。接着,作者笔锋陡转,再次突出盛孝章的困境,用“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两句表明事情迫在眉睫,机会转瞬即逝,催促曹操赶快行动。而如果曹操撒手不管呢,则“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写得这样严重,大有一种胁迫意味:救盛义不容辞,不救天理难容。在说尽了救与不救的道义之后,作者才水到渠成地轻轻说出自己的建议:让曹操“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前面一再强调意义重大,而实现的办法竟如此简单,反掌之间即有弘道之功,曹操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曹操不是书生,空洞的道义远不如切实的利益更有说服力。所以作者在结束了晓之以义的第二段之后,又趁热打铁,写了诱之以利的第三段。作者先用“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这几句,告诉曹操“讥评孝章”者纯属诽谤,万不可轻信,以此打消曹操的疑惑,再用“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几句第二次强调孝章的名气,确为难得的“丈夫之雄”,从而坚定曹操救援的信念。然后又用以退为进之法写道:“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意思是说,即使孝章才能不合你用,但只要延揽救援,天下贤者必能闻风而至。救一人而贤达齐来,这对曹操的诱惑力可谓大矣。因为曹操要“匡复汉室”,统一天下,“实须得贤”。现在“得贤”的关键,就在救援孝章,真是天赐良机,求之不得。到了这一步,曹操可能会感到,不救盛孝章,于志不合。但是作者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继续旁征博引,连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实例阐发救盛招贤的意义:“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反之,“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写得笔酣墨饱,雄辩有力,流畅之至。而曹操看到这里,不可能不是救志已坚了。文章的最后几句,作者又用“欲公崇笃斯义”照应全文,在反复叮咛声中结束了这封书信。
但令人叹惜的是,尽管孔融的说服非常成功,曹操准备征召盛孝章为骑都尉了,然而为时已晚,救援信尚未送出,盛孝章被杀的噩耗已经传来。
本文在写法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客为主,不卑不亢。孔融此信目的是请求曹操援救盛孝章,可写来似乎是自己闲来无事,议论孝章,给曹操举荐人才。明明是自己救盛心切,求操心切,但却不动声色,似乎只在为曹操出谋画策,俨然是其谋士;但又决非一般的谋士,而是具有特殊身分的谋士。他没有忘掉在寒暄时以年长者自居,说一句“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摆摆资格;没有忘掉在信中抬出“吾祖(孔子)”,亮亮名牌。孔融这样写,当然与他架子老大,不肯屈尊有关,但主要还是为了造成一种压力,一种气势,迫使曹操就范,写法非常高明。
二是知人论事,对症下药。作者深知曹操的为人,既是将帅又是诗人,必然重情尚义,既有雄心又有本领,必然爱才尊贤。所以他在信中首先动之以情,从感叹岁月飞逝,写到友情难得,再描画孝章愁苦,布置了感情氛围,然后晓之以义,以桓公知耻之事相激,以孔子友道之论相逼,使曹操感到救盛义不容辞,万难推却。最后又诱之以利,反复申说匡复汉室,实须得贤,得贤之法,在于救盛;否则贤人才士必将“高翔远引”。作者就是这样,分三个层次,有情有义,有软有硬,有理有利地写来,使得曹操对盛孝章不忍不救,不得不救,不愿不救,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此外,全文字里行间所体现的作者对盛孝章的火热心肠也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艺术感染力。限于篇幅,不再细析了。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侠影美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