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秦既得意:指秦得遂统一之志。《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东巡,上琅邪山刻石颂功,“明得意”。[2]世异变,成功大:指秦顺应事变,获得成功。其语化自《韩非子·五蠹》,原文是:“时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3]传曰“法后王”:传,指《荀子·儒效篇》:“法后王,一制度。”又《非相篇》:“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后王是也。”孔孟主张宪章尧舜,而荀子主张法后代贤王是一大进步。但荀子主张的“法后王”又有所保留,只是法三代。《王制篇》说:“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司马迁引此是强调重视近现代史,要对秦朝做正确的评价。[4]议卑而易行:议论平易浅近容易遵行。[5]学者牵于所闻:学者,主要是指那些高谈法先王、循仁义的儒生博士们,局限在自己的旧说里跳不出来。牵,局限。[6]耳食:用耳朵吃饭(听食)不知味,喻不假思索便轻信传说。
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1],起周元王[2],表六国时事,讫二世[3],凡二百七十年[4],着诸所闻兴坏之端[5]。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注释:
[1]踵《春秋》之后:接续在孔子所着的《春秋》之后,即接《十二诸侯年表》之后,因该表是表现《春秋》的。踵,脚后跟,引申为跟着、接续之意。[2]周元王:名姬仁,公元前475年至前469年在位。[3]讫二世:指《六国年表》下限不止于秦统一的公元前221年,而讫于秦二世之亡的公元前207年,正是司马迁“综其终始”历史观的反映,以表现其凭恃暴力不能守国的观点。[4]凡二百七十年:此举成数。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07年,实际为二百六十九年。[5]兴坏之端:成功与失败的头绪,即兴亡经过及其原因。
点评:
《六国年表序》是一篇专论秦王朝兴亡的史论。要点有二:一是讨论秦统一中国的原因;二是评价短命秦王朝在历史上的地位。读《六国年表序》当与《秦本纪》《秦始皇本纪》以及秦国人物传记并读,也可以说这篇表序就是秦国传记的一个总论。汉代学者拘于耳食之见,诋毁秦朝是“余朝闰位”,说汉朝是“上继周统”,这都是违反历史事实之变的狂惑之言。司马迁反对暴政,批判了秦王朝焚书坑儒等严刑酷法,但对秦王朝“法后王”、革新政治而富强、终于一统天下的历史功绩却做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颇具辩证的目光。表序论战国形势,特别强调说“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又说“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而对完全否定秦王朝的汉儒批评为“耳食”之儒,充分显示出司马迁对历史进程深刻的理解。这与他论春秋时期历史形势相仿佛。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侠影美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