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32]?”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33],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34]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35]。
注释:
[1]魏昭王:名遬(古“速”字),魏国第五代君主,公元前295—前277年在位。[2]魏安厘(xī西)王:名圉,魏国第六代君主,公元前276—前243年在位。[3]范雎:魏人,因事为人所诬,被魏相魏齐命人笞击折胁。后亡走秦,为秦昭王相。[4]大梁:魏都,今河南开封。[5]华阳:山名,在今河南新郑东南。[6]芒卯:魏将,为秦战败后逃跑。走,败走。芒卯事见《战国策·魏策三》。[7]博:赌棋。[8]举烽:报警。古时边境有敌情,燃起烽火告警。[9]夷门监者:大梁城东门夷门的守门人。[10]厚遗(wèi卫):赠以厚礼。[11]虚左:空出左边座位。古代以左边为上座。[12]摄:整理。[13]俾倪:同“睥睨”,斜视,旁若无人,高傲的态度。[14]遍赞宾客:向宾客一一介绍侯生。赞,告诉。[15]为寿:举杯祝福。[16]抱关者:守门的人。[17]就:成就。[18]留军壁邺:命令军队停下,驻扎在邺(今河北临漳)地。[19]让:责备。[20]“安在”句:什么地方能表现公子是关心别人困难的呢?[21]“欲以”句:想带着门客一同去与秦军拼命。[22]“我岂”句:难道我有什么过失吗?[23]无他端:别无其他办法。[24]尚安事客:还用得着(我这个)门客么?事,用。[25]屏人间语:叫旁人走开,悄悄地说。[26]资之:积在心里。[27]伐:功业。[28]嚄唶(huò zè霍仄)宿将:有威势的老将。嚄唶,高声呼笑,气势威严。[29]亲数存之:多次亲自慰问我。[30]效命之秋:出死力的时候。[31]送:这里有“报答”之意。[32]何如哉:怎么回事呀?[33]勒兵:整顿军队。[34]负韊(lán兰)矢:背着箭筒,为当时隆重的礼节。[35]北乡自刭:面向北方自杀。乡,通“向”。
赏析:
这篇文章节选自《魏公子列传》,是《史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就叙录历史事件来说,“救赵”是文章的中心,写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大段文字全为救赵张本。从传记文学的角度看,前半写下士,后半写得士之用,二者都是为了刻画信陵君这个战国时代的名公子。《史记评林》录明代人茅坤之言曰:“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分析这篇文章,首先要看司马迁是怎样写他胸中得意人的。
世之论信陵君者,多以为他的“下士”不同于平原君的“徒为豪举”,也不同于孟尝君的网罗鸡鸣狗盗之徒,好像他的“下士”完全出于天性,没有功利的目的。其实未必如此。各人个性不同,因此,同为贵公子,“下士”的具体动机、态度可能并不一样。但把这一行为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便会发现,这些宗室亲贵的“礼贤下士”,都不是没有目的的。当时七国纷争,互相杀伐,诸侯进则欲并吞友邻与国以广霸业,退则求所以安社稷、保邦家。在一国之内,也是尔虞我诈,互相争夺,作为宗室贵近,位居公子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或养士以延誉国中,或广蓄羽翼以备缓急,信陵君又何尝能够例外?他高出诸公子之上的地方,在于他“下士”除了上述目的之外,还体现了为国求贤。他一生勋绩卓着的事业,在于抗秦存赵。魏赵唇齿之邦,救赵即所以保魏,这是很浅近的道理。司马迁写信陵君,着意突出他爱国精神的一面。在救赵之后,写了他“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伐魏”。归魏之后,又写他将五诸侯兵破秦于河外的事迹。传的结尾还补了一笔:信陵君死后十八年,秦“虏魏王,屠大梁”,终于灭亡了魏国(按,以上均《魏公子列传》后段所记,本文引原文仅至救赵止,未具录)。这样组织材料,显然在于表明信陵君一身系魏国之安危,以突出其爱国者的形象。这样写,他自然站得比春申、平原、孟尝等贵公子高出一等。这是司马迁刻画他“胸中得意人”的立足点。
其次,信陵君为国求士,态度确实与别的公子不同。司马迁对信陵君的刻画,在这方面也最为着力。人皆知信陵君“下士”,不分等第、身分、地位,却很少有人留意到,他对这些士的才识品节,事先有充分的考察和认识。他以厚礼待侯生、朱亥,这两个人果然在关键时刻为他谋画出力,直至身殉。这样写,就显出信陵君具有高人一等的识力,所谓“慧眼识英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侠影美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