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西汉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是一篇富有文化意义的历史文献,也是一篇富有文学价值的散文作品。
元平元年(前74),汉昭帝死,霍光等大臣迎昌邑王刘贺即皇位。昌邑王行淫乱,在位二十七日被废黜。霍光等又迎生长于民间的武帝曾孙刘询即皇位,是为汉宣帝。次年,改元本始元年(前73)。《汉书》卷五一《路温舒传》:“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并着录上书全文。可见班史之郑重此事。本文主题是尚德缓刑这一政治主张,因此当了解其思想背景与历史背景。
汉代承因秦法为治,法家政治馀烈犹酷。法家政治学说核心,是由不信任人性和维护绝对君权,而主张“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主张刑治即高压专制。与之相反,儒家政治思想核心,则是由信任人性本善和民本、民贵、君轻,而主张“尚德缓刑”,主张仁政即人道政治。秦代实行法家政治,“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史记·秦始皇本纪》),政治极其黑暗残暴。由《汉书·百官公卿表》,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政治制度上,汉代是承秦制。由《汉书·高祖本纪下》十一年二月诏书并举周公、齐桓为政治典范,以至《汉书·元帝本纪》载宣帝所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则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实际政治上,汉代相当程度地是继承秦法。所谓王霸杂用,实具有外儒内法的性质。具体说,汉承秦后,虽经文景之治,使民休养生息,对秦代法家政治有相当程度的改变,但是刑法犹十分严酷。汉代自高后执政(前187—前180),酷吏即史不绝书,至武帝时期(前140—前87),遂愈演愈烈。《史记·酷吏列传》记载:王温舒为河内太守,捕人“相连坐千馀家”,“不过二三日”,杀人“至流血十馀里”。“会春,温舒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自温舒等以恶为治,而郡守、都尉、诸侯二千石欲为治者,其治大抵尽放温舒。”由此可知,专制君主的主动要求,是酷吏政治的根源所在;而在此种狰狞恐怖的酷吏政治下,当时人间无异于一座地狱。代表着人民而对这种残暴政治进行抗议的士人,前有司马迁,后有路温舒。司马迁是用史笔进行抗议,而路温舒则是以谏书作正面的呼吁。
《尚德缓刑书》分为四段。第一段,借重于历史之经验,郑重言宣帝之即位。这是全文之引子,作者用了重笔来写。作者首先列举无知祸齐而桓公以兴,骊姬乱晋而文公用伯,诸吕作乱而文帝为大宗的史事,进而分析桓、文、文帝之所以成功,是由于“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即实行政治改革,“泽加百姓”,“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最后,指出昌邑王以淫乱被废,宣帝以有德而立。这是表示宣帝即位一事,与上述史事极为相似,而上述历史经验值得鉴取。作者用重笔写此段,是为了提醒宣帝郑重于即位之初,把握住即位之初。这就足以导向主题,即改过从新,尚德缓刑。
第二段,突出即位之初,应当改过从新,实行政治改革。“《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是指出改革政治的文化依据。“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统”,是指出改革政治的现实需要。“涤烦文,除民疾”,是指出改革政治的核心任务。依《春秋》大义,君主之所以必须以正道即位,是为了尊重天下的一统,慎重于政治的开端。具体说,君主即位应当以政治有道改变政治无道。在当前,就是要革除繁重严酷的刑法,解除人民大众的痛苦。上文“必有异旧之恩”,此处已明确地指出之。上段是从即位之初一事,导向改过从新、尚德缓刑这一主题,此段则是直接推出政治改革纲领,亦即直接推出主题。此段篇幅虽小,却是本文关键所在。
第三段,痛陈酷吏政治何以必须革除,乃是本文结构中的主体部分。作者首先指出,酷吏政治是反文化反道德的秦朝法家政治的集中体现,亦是秦朝自取灭亡的一大原因;然后揭示,酷吏政治仍是本朝政治的现实存在,并是本朝“太平未洽”的根本原因。自论说文体的角度以观之,路温舒指出汉朝政治与暴秦具有一致性,是足以深切着明何以必须革除酷吏政治这一论说主题;自历史文化的角度以观之,作者指出本朝政治与暴秦具有一致性,则足以表明“西汉知识分子对专制政治的压力感”(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卷一语)与批判精神,亦足以体现出他们为人民争生存权利的良知与道德勇气。作者又提出“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这一法律思想命题。大命,正是指人民的命运及由人民命运而来的国家命运。作者进而揭露酷吏政治下的现实,是司法官吏竞相“以刻为明”、量刑必重、“皆欲人死”的司法风气,造成“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的社会惨状。作者深入揭发酷吏政治的内幕,是司法官吏使用编造罪名、屈打成招的刑讯手段。而主管官员更把这种手段指点传授给所有司法官吏,形成以逼、供、信为本质的司法程序。且不仅是编造罗织罪名强迫囚犯冤屈地认供,也是用这编造罗织的罪状,来骗取朝廷终审的认可。作者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狱吏草菅人命、贼仁残义,乃是人民之公敌;狱吏败坏法律、败坏人伦人道,乃是天下之大患。此段“死人之血”三句,“画地为狱”四句俗语,直画出一幅酷吏政治下血淋淋的狰狞可怖的人间地狱图。由此来读此段首尾相呼应的“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此所谓一尚存者也”,实际是警告:若不革除酷吏政治,则汉之为汉,将无异亡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侠影美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