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段,告诫太甲警惕“三风十愆”,注意行善积德。
点评:
《伊训》虽为“晚书”,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私学之祖,《伊训》中的伊尹则是官学之祖,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贤相,第一个注重教化的政治家。《孟子·万章下》引用伊尹的话“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伊尹认为个人乐尧舜之道,不如帮助成汤成为尧舜之君,使天下民众都享受尧舜之道。孟子称赞伊尹这是“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以天下为己任”的成语典故亦源于此。
伊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辅,历代评价贤相皆以伊尹为标准。成都武侯祠有联赞诸葛孔明云:“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联语为清人陈矩集宋代苏轼、朱熹的原句所成。联语的上联是说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可以和《尚书》的《伊训》《说命》互为表里,诸葛亮成为贤相的精神力量来自伊尹。
古代文献也有记载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奸相。《竹书纪年》:“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根据《竹书纪年》,商初由于连丧三王,政局不稳,曾经发生乱臣贼子的血腥篡权,但是商代的卜辞中屡见致祭伊尹的记载,其地位之尊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而且还有大乙(成汤)、伊尹并祀的卜辞。春秋时的叔夷钟铭文也赞扬伊尹辅佐商汤取得天下。《竹书纪年》的记载或不合史实。宋代苏轼曾作专文《伊尹论》,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道义的追求: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伊尹是儒家正统史观塑造的“公天下”的仁德楷模。伊尹指出“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与儒家仁爱仁政思想一致。蔡沈《书集传》:“谨始之道,孝悌而已。”“亲吾亲以及人之亲,长吾长以及人之长,始于家,达于国,终而措之天下矣。孔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蔡传这番论述全本自儒家经典。所谓“谨始之道,孝悌而已”,《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所谓“亲吾亲以及人之亲,长吾长以及人之长”,是仿照《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说明树立仁爱当由己及人、由近及远。所谓“始于家,达于国,终而措之天下矣”,即《礼记·大学》“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语出《礼记·祭义》,郑玄注:“亲、长,父、兄也。”
文献还记载伊尹具有高超的政治谋略,是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成功运用离间计的政治家。《竹书纪年》记载:桀“命扁伐山民,山民送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后爱二人”,“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妺嬉(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亡夏”。《吕氏春秋》亦有类似记载。《孙子兵法·用间篇》充分肯定了“用间”的军事价值:“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现代战争中谍战也是最重要的战争形式之一。
伊尹还是中国烹饪史上第一个烹饪理论家,伊尹论述菜品调料、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等直至当今仍具有烹饪理论价值。伊尹还善于以烹饪说政事。《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伊尹与汤谈论怎样调和五味,以“至味”说汤,以烹饪说明治政需要任用贤才;只有任用贤才方能推行仁义之道,方可得天下;得天下者才能享用人间所有美味佳肴。“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之喻或与伊尹之论有关联。
《伊训》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第一篇体制内反腐的重要文告,伊尹列举商初严重的腐败现象,指出丧家亡国的严重危害,提出具体的惩戒措施,具有重要的政治学价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侠影美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