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端而虚:外表端谨而内心谦虚。[2]勉而一:勉力行事而谨终如始。[3]阳:骄盛之气。充:满。孔扬:甚为扬扬自得。孔,甚。[4]采色不定:喜怒无常。采色,神采气色,这里指喜怒变化的表情。[5]案:压抑。感:谏劝。[6]求容与其心:求自己内心的畅快。[7]日渐之德:指小德。[8]訾(zī):资取,采纳。[9]成而上比:陈述成说而上比于古人。[10]与天为徒:和自然同类。[11]以下三句是说,天子与我,在本性上都是天生的,这样我哪里会期望别人称赞自己所讲的话为善,又何必理会别人指责为不善呢?天之所子,属于天生的。[12]擎(qíng):执笏。跽(jì):跪拜。曲拳:拱手鞠躬。[13]讁(zhé):指责。[14]病:指灾祸。[15]以下两句是说,法则太多,犹不稳当。大,读作“太”。政,通“正”。谍,当。[16]固:固陋,不圆通。[17]耳矣:即“而已”。[18]师心:执着于自己的成见。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1]!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2]。”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3],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4],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5],心止于符[6]。气也者[7],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8]。虚者,心斋也。”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9],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10],入则鸣[11],不入则止。无门无毒[12],一宅而寓于不得已[13],则几矣。绝迹易[14],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15],虚室生白[16],吉祥止止[17]。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18]。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19],鬼神将来舍[20],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21],伏戏几蘧之所行终[22],而况散焉者乎[23]!”
注释:
[1]语若:告诉你。[2]皞(hào)天不宜:与自然至理不合。皞天,自然。不宜,不合。[3]若一志:读作“一若志”,即专一你的心志。[4]以下两句是说,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体会,不要用心去体会而用气去感应。[5]听止于耳:读作“耳止于听”。[6]符:感应现象。[7]以下两句是说,能够容纳外物的气,显然不是指呼吸之气息,即是高度修养境界的空灵明觉之心。[8]唯道集虚:只要你到达空明的心境,道理自然与你相合。虚,指空明的心境。[9]得使:言得教诲。[10]无感其名:不为名位所动。[11]以下两句是说,能接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接纳你的意见就不说。[12]无门无毒:不走门路去营求。[13]一:形容心灵凝聚的状态,宅:心灵的位置。寓于不得已:即“不得已而为之”之意,应事寄托于不得已。[14]以下两句是说,不走路容易,走路不留行迹就困难。[15]瞻:看,观照。阕:空,指空明的境界。[16]虚室:指空明无物的心境。白:纯白无染的光明。[17]吉祥止止:即“止于止”,意即吉祥善福,止在凝静之心。前“止”为“处”“集”之意,后“止”指空明静止的心境。[18]坐驰:形坐而心驰。[19]徇:同“循”,顺。内通:返视返听,由心去视听。外于心知:排除心智心机。[20]舍:居住,指依附。[21]纽:枢纽,关键。[22]伏戏:即伏羲。几蘧:传说中的古帝王。[23]散焉者:疏散之人,指普通一般人。
原边注:
“心斋”修养方法,最紧要的是心神专注(“一志”),其修养工夫着重心境向内收──由耳而心,由心而气,层层内敛。所谓“徇耳目内通”,即使耳目作用向“内通”,达到收视返听于内的效果,开阔人的内在精神,陶冶人的内在本质。
从哲学观点来看“心斋”这段话中,道、气、心三个重要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值得探讨。而“唯道集虚”这个命题,不仅隐含着“道”具象化为“气”,并且这是在老庄文献中首次出现道心合一的思想观念。
点评:
“心斋”是“养心”“养气”之法,心与气并非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心灵通过修养工夫而达到“虚室生白”那种空明灵觉的境地,就是气。这空明的觉心能使“耳目内通”,能涵容万物。换言之,气就是高度修养境界的空明灵觉之心。庄子的“心斋”就是培养一种具有灵妙作用的心之机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侠影美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