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西侧,这里有一片空地。
族人们在这里忙碌着。
他们在地上挖洞,将竹子埋进去,搭建了竹棚的框架之后,他们又用绳子将茅草捆扎起来,绑在屋顶与墙壁上,造了一间茅草屋。
建造这种茅草屋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而且取材简单,成本低廉,却能遮风挡雨。
他们将四个长方形的茅草屋合并一起,形成一个四合院。
进门的第一个屋子作为歇息和存放杂物之用,左手边的屋子作为存放材料之用,最后面的屋子是供人们工作之用,右手的屋子作为存放成品之用。
王明在这个作坊的门口,挂上草帽、草鞋、蓑衣这三件物品,代表着这个作坊以生产草编品为主。
“草编作坊!”
他将这三个相似的工种合并,并对部落人介绍这个作坊的功能,部落人不识字,但看到门口挂着的物品也能知道这个是什么作坊。
族人在作坊门口排队,王明拿着竹简与石刀,登记这些人的名字,其中有三十个老人,十八个半大的孩子,以及一对成年男女。
他计划让二十个人做草鞋,三十个人做蓑衣和草帽。
按之前的劳动效率算,二十个人平均一个月能生产六十双草鞋,三十个人一个月能生产三十件蓑衣。
草编作坊建成后,族人在这个新的工作环境慢慢适应下来,他们表示在里面工作不用日晒雨淋。
而且原材料与成品分类摆放,不再凌乱,他们熟悉之后的生产效率会更高。
接下来,王明与族人又搭建了藤编作坊、纺织作坊、工具作坊。
藤编作坊主要是采集柳条回来编织箩筐、藤篮等藤制品,一共有三十人,老人与孩子居多。
纺织作坊需要搓制麻线、麻绳、制兽皮、织布、造手套、皮帽等与缝制有关的工作,所以需要的人数比较多,以五十名成年女人为主体,加上老人和半大的孩子,这个作坊共有一百人。
工具作坊主要是维修各种工具和制造兵器、石犁,偶尔也会造一些石器或者骨器,由于大部分的骨石器依靠进口,所以工具作坊的人手只有三十人,也是以半大的孩子、妇女和老人居多。
整个部落只有六十五个壮年男人,这些男人除了五个做其他的管理外,还有四十个男人去耕种,十个男人捕鱼,十个男人巡逻与狩猎。
王明拿着竹简分配着各个族人的职位。
玄鸟族现在有三百七十人口,分配完作坊与耕种渔猎的人口外就剩下三十余个劳动力。
“除去六十个六岁以下不能干活的孩子,这剩下的三十来人是负责养殖场的。”
“部落的人手实在太少了。”
王明感慨。
现在部落拥有陶砖作坊、工具作坊、纺织作坊、藤编作坊、草编作坊、以及养殖场与耕地,这些都是需要人手的。
三百七十口人,除去六岁以下的孩子,实际上只有三百来个劳动力。
其中包括一半的老弱,体力最好的壮年男人只有六十五人,体力次一些的壮年女人有一百人。
王明将统计好族人工作的竹简放回自己的草屋里。
他走出草屋,看着已经空荡荡的广场,顿时感到舒服了不少。
部落现在的工场作坊除了制陶作坊外,就分布在村寨东面。
他在村寨里走了一圈,发现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
虽然现在把手工业搬到村寨外,可村子当初缺乏规划,尤其是现在还用火塘煮食,平日产生生活污水也是随便排放,导致生活环境很恶劣。
部落人现在居住的屋子都是半圆的草屋,面积在十平米左右,里面只有住人和存放物品的功能,人们煮食都得到集体的火塘吃大锅饭,而清洁身体、洗衣服、器具、和排泄得到村外面自己解决,一些小孩子憋不住就会在村里解决。
他点算了村寨内的民居,一共有九十间住人的居所,平均一间屋子住三个人,而新来的女人与老人则住在村寨外面的作坊里。
他想让每户人自己做饭吃和解决排泄、清洁等问题,这样就会产生生活污水,所以首先要做的是规划下水道。
王明找来十个狩猎的男人,给他们分发了骨铲与石锄,以及泥巴用的藤篮。
他设计的下水道深三十五厘米、宽二十五厘米,并且铺上砖块,以及用砖块盖着面。
他以广场为中心,挖了五条下水道,下水道经过每一个民居的前面,并且预留排污口可以让人们将生活污水排入。
五条下水道汇聚到村寨外面一条灌溉沟渠,这条沟渠连通旁边的草河。
修完村寨内的下水道,他们又修筑养殖场、各作坊的下水道。
完事后,他来到了陶作坊这里,并在陶瓦仓库里找到了之前让族人烧制的炉灶。
这种炉灶采用粘土制造,体积并不大,可以搭配陶锅、陶罐来使用。
除了炉灶之外,还有中小型水缸、其中水缸分为存水用的中型水缸,以及供人们排泄用的尿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原始氏族到帝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原始氏族到帝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