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就不一样了,动辄灭人全族,其心肠之狠辣,政治底线之低,令人叹为观止。
曹芳素来怯懦,昭告天下升司马懿为丞相、受九锡,后者皆万分推辞不受,誓死不愿意当丞相一职。
当然,即便司马懿告病于府上,曹芳在朝中每议大事,都要派人到司马府上,咨询太傅的意见跟决断。
司马懿睡了个懒觉,坐在堂上摇头晃脑,伸了伸懒腰,轻声道:“昭儿,近来有何事发生?”
司马昭站在父亲的身后,为他披上衣服,笑道:“也没什么,近来的吴国似乎又在筹备兵马,看来有所行动。”
司马懿澹澹一笑:“孙权这点儿伎俩,除了当守门户之犬,也没什么值得称道的。”
司马昭坐下来,说道:“还有一事,孩儿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不接受丞相一职跟加九锡呢?”
“若是当了丞相,受了九锡,岂非跟当年的曹操一样了?此举无疑是向天下人表明我有异志,想着篡逆了。为父只当周勃,不为王莽。”
司马懿左手中握着一只巴掌大的乌龟,右手抚在龟壳上,感受龟背的纹路,平静道:“我即使辞了丞相,不受九锡,魏国军政依旧在我的手中,又何必在这风口浪尖,去当天下人的靶子呢?不可务虚名而处实祸也。”
司马昭心中却是不以为意,对于曹操的威风在他小时候便久有耳闻,认为当丞相跟受九锡是一件威风八面之事。
只不过司马家也在高平陵事变后,获得了质的飞跃。司马师被加封为卫将军,司马昭为安东将军、持节,镇守许昌,司马孚升任司空。由此,对于司马懿所在的司马氏,已经成功掌握了曹魏的兵权。
不仅如此,封侯者司马家就有十九人,前后食邑五万户。
司马懿对魏国的蚕食,还体现在对自己的旧部提携安排,以及各式各样的军事调动,可谓把兵权笼络得死死的。
司马昭眉头舒展开来,轻声道:“蒋济、高柔、王观等人,助高平陵事变有功,已全部升职,唯独蒋济一人心中有气,郁郁寡欢,恐将命不久矣。”
“不去管他,”
司马懿不屑的道:“死不足惜的东西,眼下正是得势之时,却为一时失信于人,把自己气得病了。他们虽然给了虚职,可不能给实权。”
司马昭应了声“是”,又道:“该如何安排夏侯霸跟夏侯玄呢?”
夏侯玄作为征西将军驻守于长安,夏侯霸作为讨蜀将军驻守陇西,手中依旧握有兵权在手的。
司马懿澹澹一笑道:“此二人不足为虑,手中有兵权又如何?天子控制在我们手上,只要以天子之名召二人归洛阳,再升郭淮这个雍州刺史为征西将军,方便控制。夏侯霸跟夏侯玄如不回洛阳,则是大逆不道,就算想调动兵马作乱,也不会有人跟随。只需几名狱卒便可带回洛阳。”
司马昭登时对父亲大为佩服,他虽多日不上早朝,却对天下之事了如指掌,人事安排也合情合理,对于东部的扬州,倒是有些忌惮:“父亲,扬州的王凌该如何安排?他可是曹爽提拔起来的,曹家于其有恩。”
司马懿摇头道:“正因如此,我才把太尉这一位置给了他,并假节钺,督扬州军事。此人不论是名声、地位、才能都非常人,不可轻易动之。”
他沉思少许,终究是对王凌的了解太少,随即道:“也无大碍,凭扬州的本部兵马不足为患,再者说了,王凌的儿子王广,尚在洛阳中任职,他若敢妄动,只不过自寻死路。”
司马昭“嗯”的一声,用心记下:“不错。”
“还有什么要紧事么?”
他澹澹地问道。
司马昭这才想起一事,随口道:“还有一事,燕国的公孙修以清君侧之名,打起了出兵南下的旗号,这是冲着父亲来的。”
司马懿闻言勐地里睁开眼睛,眼中怀着莫名的火焰,沙哑地出声道:“此事为何最后才报?”
司马昭被父亲这副要吃了人的表情给弄得心惊胆颤,忙道:“孩儿由重到轻来禀告的。”
“你所说的诸事,都在可控范围内,唯独公孙修一人,为父甚为忌惮之。”
司马懿脸上的表情复杂,这小子向来不按常理出牌,还能把自家藏得极深的三千死士也发现了,若不是有求于己,高平陵事变甚至都不能顺利的进行。
司马昭只觉父亲有些谨小慎微了,如今魏国军政皆在司马氏手上,有此庞然大物作为根基,燕国不过是弹丸之地罢了,皱眉道:“父亲勿扰,发兵除之即可。”
“清君侧?呵——”
司马懿脑海中浮现了当年公孙修的音貌,没来由一阵地恶心,哼道:“我平生所憎恨者,无非二人。”
司马昭奇道:“父亲憎恨者的两个人是谁?一个是公孙修,另一人呢?”
司马懿冷冷道:“另一人是死去多年的诸葛孔明。”
他默然不语,深知父亲素来务实谨慎,且算无遗策,对付敌人,向来是闪电般出手,在对方未曾反应过来时,就已将对方瓦解得七零八落,即使对方反应过来,为时已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新势力:辽东我称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新势力:辽东我称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