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此事,朕怎么不知?”
崇祯单单知道林丹汗为了哄骗贺今朝,把不受宠的女儿嫁给了贺贼。
现在林丹汗病死在青海,贺今朝在蒙古的实力大减,新上任的蒙古大汗,可不会轻易与贺今朝勾结。
在崇祯看来,大明的招牌更好用。
“他们二人是什么时候结为儿女亲家的?”
“臣不知,猜测是皇太极入侵宣大的时候,在山西边境与贺今朝相互勾结。”
“可是朕却听闻他们两家相互厮杀的厉害,如何能结为儿女亲家呢?”
“兴许是他们二人故意掩人耳目,也是极有可能的,他们皆是用兵狡诈之人。”
杨嗣昌是有些担心的,清军容易突破长城,直逼京师附近继续劫掠。
皇太极未曾称帝的去劫掠山西,听闻是早就被锤匪劫掠过了,他那次出兵损兵折将,双方才结成盟友,共同对付大明。
所以阿济格领兵破边墙抢掠,打着往山西复仇的口号,可实实在在是劫掠京师附近。
杨嗣昌担忧皇太极得知贺今朝入侵四川后,得知朝廷调动大批人马前往南方,必定会趁机来京师掳掠。
如今的情况已经与崇祯二年不同了。
当时的陕西民变不过是星星之火,还未曾形成燎原之势。
诸如贺今朝之流还只是个靠夸大反贼人数苟活,根本排不上号的小反贼头目。
大明可以从各地征调勤王兵保卫京师,立即化险为夷。
今非昔比,如今的民变已经成燎原,战火蔓延到中原各省,朝廷除了要调动备用军之外,还动用了许多北方的边军。
倾尽全力围剿,留下了不少的隐患。
关宁铁骑抽调到中原战场,不仅使得边防呈现空虚状态,清军说破墙而入就破墙而入。
还战死,伤残了许多精锐边军。
期间有大批的边军,因为崇祯大手一挥的裁军旨意,纷纷下岗再就业,加入了锤匪以及其他流寇的队伍。
朝廷士卒的“质量”越发的拉胯。
张献忠、罗汝才的受抚、李自成大部被剿灭只是一个假象。
伴随着贺今朝大破川兵的消息传来,失了智的崇祯也顾不得其他。
或者说以崇祯为首的大明高官们缺乏足够的估计,在攘外以及安内的抉择当中犹豫不决。
总想着两手托所有,可有些事情,同时进行只能是一地鸡毛。
可最终是剿兵难撤,敌国生心,如何能兼顾安内与攘外?
崇祯看着杨嗣昌道:“你是说皇太极会配合贺今朝出兵?”
“极有可能。”
“那我大明应该如何处置?”
面对崇祯的询问,一向机敏的杨嗣昌并没有给出肯定的回答,而是讲了讲历史的例子。
东汉建武时期,月蚀火星,当年无事,次年匈奴八大部大人呼韩邪单于向大汗求和。
光武帝把此事交给公卿商议,公卿们都认为天下初定中国空虚,夷人是假装不知道,绝不能答应议和。
但是五官中郎将耿国力排众议,引用汉宣武帝旧事(呼韩邪单于归汉,引众南渡阴山附近)。
主张接纳单于的议和请求,以此率领四夷完复边郡,被光武帝采纳。
紧接着杨嗣昌又举例子说唐宪宗时月蚀莹惑,当年魏博镇田兴来降,李绛请求推心置腹抚纳结以大恩。
唐宪宗采纳这个建议,派人到魏博镇宣慰,以钱百十万缗犒赏士卒,六州百姓减免一年的赋税。
不等朝臣喝问,杨嗣昌又举了一个相反的例子。
那就是宋朝七月月蚀荧惑,次年兴师灭北汉,征契丹连战连败,宰相上书说攘外先安内。
杨嗣昌的言论一出,举朝哗然。
就华夏传统政治皆是注重以史为鉴。
明朝君臣对于宋朝处理辽、金的关系频频失误十分滴敏感,因此对后金的议和一直讳莫如深。
杨嗣昌借古喻今,不就是想与大清议和,专心安内吗?
这让注重夷夏之辨的官员十分的难受!
当然后续清廷入关后,这群人还不是十分的痛快,给大清名正言顺找出了理由?
杨嗣昌的这几个例子,当即就有人站出来,指责他别有用心,屡次引用历史典故别有用心。
引用汉光武帝招抚塞外匈奴的故事,就是想要与清人互市封赏。
引用唐宪宗宣慰魏博镇故事,企图借此伸张招抚清人之说,是国贼。
引用宋朝接连战败的故事,企图借此伸张不可对外用兵之说。
堂堂大明的兵部尚书,竟然如此与清人一条心,实在是该死。
一向能言善辩的杨嗣昌对于这些指责根本不在意,而是主张为了确保“安内”能够顺利进行,不妨暂时对清议和。
反正贺今朝与皇太极之间虽然结为盟友,又是儿女亲家。
可皇太极一直都没有把闺女送过去,他们之间的联盟没有那么可靠。
只要大明稍微露出点意思来,皇太极与贺今朝之间没有信任基础,隔阂自然就产生了。
那对于大明就是极为有利的,不过是暂且假装议和,就跟那些流寇假装投降大明一样的效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驿卒开始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驿卒开始当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