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行主。本王和乾隆不一样,本王是商人出身,这复兴大明的军费都来自于工商,所以本王不贱工商,这工商,也要成为我大明拂过之本。”
此话一出。
顾松、赵温、薛思源等人都是脸色微变。
自古都是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的。
朱道桦扭头看向众人。
“这农业和工商业,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要因地制宜,互相促进,广东人稠地窄,若是再抑制工商,让一千八百万人蜷缩在这区区广东之地,这就是给子孙后代埋下一个大炸弹,迟早是要爆炸的。”
在场的几名儒生互相看了看。
朱明王这番话,明显就是说给他们听的。
赵温欲言又止。
“元锦但说无妨。”朱道桦称赵温表字,微笑道。
赵温左右看了看,开口说道:“大王只说工商业可吸纳人口,缓解土地压力,但土地总数不变,工商业中如制药、制糖等又要耗费土地来种植药材、甘蔗。如此一来,这千万黎民口中之食,从何而来?”
这一番话听得在场儒生连连点头。
儒家重农,并非没有道理。
历朝历代的内乱,大多是起于吃不饱饭的饥民。
粮食是否充足,便关系到国家是否安定。
不过眼下的情况,在当前劳动力过剩的广东却显得没什么道理。
朱道桦想到这里,点头说道:“诸位所虑,也是本王之虑。所以更要大兴商业,以广东之商品,换取广东所需之粮食。南洋诸岛稻米皆可以一年三熟,再加上安南、暹罗等地都是稻米主产区,其稻米产量不亚于湖广,甚至有过之。”
“广东需要的稻米粮食,完全可以通过从南洋贸易之中取得。”
“而且,日后本王还要在南洋成立以卫所为单位的种植园,因地制宜生产稻米、橡胶、甘蔗等物,无需担心粮食不足的问题。”
婆罗洲、爪哇岛,后世的人口几乎都上亿了。
这么狭小的区域能养活这么多人,靠的就是当地良好的水热条件,能够生产处大量的稻米。
所以挨着南洋的广东要是缺米,那可真的是笑话了。
说到这里。
朱明王站了起来。
“而且,南洋之地,那是我大明军队能够影响覆盖的区域。若是广东缺米,本王可亲提大军,掠南洋之粮,养广东之民!”
喜欢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