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整军
前营在襄阳的扩军行动本来预计是七天招满,但最后只花了三天的时间。
若不是文吏不足,一边试用一边任免,这个过程可能还要更短一些,城外的校场几乎整日都是人满为患。
就连军中的杂役,只供给饭食,不入编制册,衣衫褴褛的城中军民也都是挤破了头想要加入。
城中军民的参军热情,出乎李自敬的意料之外。
不过想想也就释然,如今乱世,流民无根无萍,面对任何人都是案板上的鱼肉,可随意揉捏。
参军之后,好歹是身处群体之中,有了自保的能力。
何况大顺军打着的是李自成的旗号,是乱世中揭竿而起的义军,军中主要将领全都出身低贱。
李自敬不得不承认,扩军进行得如此顺利,是沾了李自成这个名字的红利。
起初李自敬以为,李自成之所以能一呼百应,只是因为他得到了“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个口号的便利。
但从潼关一路到西安,再到现在的襄阳所见所闻,李自敬却发现并不是如此。
李自成,的确是极富有人格魅力的一名领袖。
现在对他而言,李自敬的感情很复杂。
一方面,李自敬对李自成并没有多深的兄弟情谊。
另一方面,现在李自敬愈发认识到,在西安时李自成的所作所为,苦心甚高。
李自成对部下的付出,很多时候不是摆在台面上的。
他不喜欢做秀,而是喜欢默默的去付出。
这种付出,一开始很难让人发现,但后知后觉的浮现起来以后,在人心中的效果立竿见影。
以至于很多大顺将领为了跟随他建立大业,不惜抛妻弃子。
这也是为什么,多尔衮所说,只要李自成一天不死,清朝一天不能真正入主天下的原因。
李自敬清晰的记得一个月前,那令人血脉喷张的场面。
在战场上,绝境之中,李自成的青色大纛迎风而起,那些大顺军的将士们,便如同打了鸡血。
就算明知道前方是骁勇善战的辫子军队,依旧是敢嗷嗷叫,奋不顾身的冲上去。
明末名臣马士奇评价李自成和张献忠,可谓一针见血,简明扼要,十分精辟。
“献,人之所畏;闯,人之所附。”
这是来自一个对流寇嗤之以鼻的明朝大臣的评价,现在李自敬回想起来,深以为然。
乱世之中,揭竿而起的义军领袖多了,起初都是声势大振,但最后无一例外,早已经销声匿迹。
同为义军,但他们的旗号就不足令人心归附。
各种大王,各种大帅,现在只剩下了一个,便是这位“人之所附”的李自成。
人之所附的理由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李自成真真正正,是一名直属于普通百姓的农民军领袖。
他的大顺军出现的地方,就是地主官绅的末日。
正因如此,地主官绅们不遗余力,不惜倾家荡产,也要联络任何可能的势力,消灭这支最后的义军。
大顺军所有的温柔,都给了一个人群,那便是乱世中最最底层的普通百姓。
前营在襄阳扩军,李自敬心里明白,其实很多人甚至不是为了那些规定的福利而来。
让他们聚拢到这杆黑色大旗下的,是坚定守在西安的李自成,是替天行道的大顺军。
尤其潼关之战后,李自成大破多铎,带领大顺军重新在西北立足,成为北方可以和清朝抗衡的唯一汉人势力。
成为大顺军的一员,对抗无恶不作的地主官绅,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骄傲的事情。
李自敬坐在中军帐内,翻看着武经总要。
就连他也不知道,在他的心中,对待李自成和大顺的态度,正在悄然发生着不为人知的变化。
良久,李自敬放下武经总要。
这本来自于宋代的兵书,用于现在,的确是有些地方不足以取。
比如这次扩军,李自敬就曾日夜翻看武经总要,思虑再三以后,决定不按照宋代的方式招兵。
武经总要上记载的宋代募兵条件,实在很是奇葩。
宋军募兵,以身高为第一准则,身高越高,在军中被分往的地方越好。
如果你长得高,甚至可以一当兵就干禁军,这就是宋军。
李自敬那段时间想了很久,实在不明白这对现阶段的前营来说,有什么必要。
思虑再三,李自敬选择用自己的方法招兵。
当然李自敬现在还没有什么固定的章程,一切都是按照原明配合后世的想法操作。
简单说,就是以青壮为主。
也许正是标准放的比较宽,年轻就行,所以招兵工作进行的很是顺利,满足要求的人很多。
李自敬目前还不知道这种招兵方式,有什么利弊之处,一切都要以后才会知道。
但好在,是圆满完成了扩招任务。
招足两万人以后,前营的编制就要变动。
原本跟随李自成撤回西安的前营残兵,全军六千四百五十二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反清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反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