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豪横惯了的霍家奴才,不仅“别车”,而且还打到魏相府上兴师问罪,说魏相管教不严,冒犯右将军车驾。
由于,此时宣帝还没明确释放出要“弄”霍家的信号,所以,逼不得已的魏相最终竟然亲自跪下谢罪,霍家的家奴,才骂骂咧咧地离去。
后两家奴争道,霍氏奴入御史府,欲躢(ta)大夫门;御史为叩头谢,乃去。
青史君相信,在魏相跪下的那一刻,所有的屈辱往事,一定都在他的脑海里一一闪现:曾经自己秉公执法,却因为霍光的“暗箱操作”,而遭受牢狱之灾;现在自己是堂堂的御史大夫,却要向一个奴才,低头认错·······
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一直在默默关注着大汉朝堂政治动向的魏相,通过汉宣帝的老丈人平恩侯,向汉宣帝建议(相因平恩侯许伯奏封事):让霍光曾经的副手、车骑将军张安世,接替霍光留下的大将军之位。
精通人心与权术的汉宣帝立马就明白了,魏相这个建议的高明之处:
虽然,在此之前,汉宣帝已经册封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右将军,摆出了一副霍禹会成为新一任的大将军的架势。
可是,很明显:有着远大抱负的汉宣帝早就受够了霍家人的专权,他当时的举动,完全是为了安抚霍光,好让其“安心”离去。
青史君可以肯定:汉宣帝从来都没有真的想过,让霍家人再次坐上大将军的位置。不过,由于当时霍家人依然把控着大汉朝堂上几乎所有的要害职位,所以,汉宣帝到底要怎么巧妙地将“大将军”变成“自己人”,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而魏相的这个建议,则非常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由于张安世的哥哥张贺曾经抚养过汉宣帝,所以,张家和宣帝可以说是渊源颇深——汉宣帝可以争取张安世改换阵营。
事实上证明,最终汉宣帝成功了。
而霍家人也一直把张安世当作自己人;所以,先让有经验的车骑将军张安世接任大将军,然后再将权柄过渡给自己,这是霍家人对于宣帝此举,最为美好的愿景。
果然,霍家人对于汉宣帝的“夺权”之举,没有任何抵触!
不久之后,魏相再次建议宣帝:取消辅政大臣的行政决策权。
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雍蔽。宣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
由于,第一辅政大臣张安世已经被汉宣帝成功策反,所以,汉宣帝几乎毫无阻力地就将霍家人变成了睁眼瞎。
后来的事,青史君在文章开头已经讲过了,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纵观汉宣帝“团灭”霍家的整个过程,魏相的两条建议,可以说是关键之举,说他是诛灭霍氏集团的“总设计师”,一点也不为过!
最终,在汉宣帝成功剿灭霍家之后,为了表达自己的谢意,这位“总设计师”直接被提拔为大汉相国!
相信很多朋友都在网络上见过这样一个词语——塑料友情,它指的是:那种平时好得不得了,却在关键时刻经不起任何考验的朋友关系。
虽然人们总是对这种事情充满了鄙夷,但是非常不幸,此种“黑色幽默”却在时常上演。
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中国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一段“塑料友情”——张耳与陈余的故事。
这段塑料友情,不仅直刺人性的弱点,更是在无意间影响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张耳,战国时期魏国大梁人,在其少年时期曾经做过魏国公子信陵君的门客;虽然,在人才辈出的战国时代,张耳确实没有什么“傲人战绩”,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这绝对是一个外向型的领导人才。
因为,后来的张耳不知道什么原因开始亡命天涯,独自一人跑到了魏楚交界之地的外黄县。
在那里,孤身一人的张耳硬是凭借着个人魅力,迎娶了一位“白富美”,并且凭借着老婆的家产,广交门客、贤名远播,并最终获得了外黄县的县令的职位(标准的软饭硬吃)!
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
陈余,同样是战国时期大梁人,喜好儒学的他曾四处游学,却无人赏识;最终,他投靠到了同乡张耳的门下。
而且,根据史书记载,这个陈余也是个“软饭王”:
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陈余),亦知陈馀非庸人也。
既是同乡,又有着颇为相同的人生经历,所以尽管张耳与陈余年龄相差甚远,但是,二人却惺惺相惜,关系异常亲密,史书上说其是“刎颈之交”。
公元前225年,魏国为秦所灭。
那些曾经和魏国庙堂有所关联的人,大多数都选择隐姓埋名,以求换取一条生路;可是,张耳与陈余却不一样,他们依然心念故国,并且四处活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